今天是出伏第一天,長達40天的“三伏天”正式畫上句號。雖然高溫酷暑天將落下帷幕,氣溫逐漸開始回落,但“秋老虎”的勢頭還是不容小覷。
晝夜溫差大,偶爾陣雨來襲,陰晴不定的天氣非常容易生病,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夏秋交替之際如何養生,安然度過?一起來聽聽浙江省中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生陳瑞琳的建議。
空調房一出一進,嗓子啞了
暑熱“余溫”留存,勿要貪涼
“醫生,我早上醒來就發現自己的嗓子全啞了,甚至還咳出了血絲。”30歲的葛女士(化名)來到陳瑞琳的門診,訴說自己的病癥。
原來,葛女士是一名銷售人員,前幾天大中午跑出去談業務,回來之后還沒等汗收盡就急急忙忙跑進了空調房,結果馬上就出現了鼻塞噴嚏、咳嗽、聲音嘶啞等癥狀。雖然自服了一些藥物,但未重視,結果第二天病癥加重。
經過診治,陳瑞琳考慮葛女士是非常典型的“秋燥傷肺”,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為她開了中藥口服,同時耐心告知她生活起居中的注意事項。一周后,葛女士來復診,癥狀得到了很大的緩解,陳瑞琳叮囑她仍需注意保養自己的咽喉部,可以通過食療的方法進一步改善癥狀。
陳瑞琳介紹,“燥”是屬于自然界中的一種正常的氣候,但是當這種氣候太過就會成為一種邪氣。“秋季五行屬金,在氣候上與‘燥’對應,在五臟上與‘肺’對應。秋燥就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肺系癥狀為主的疾病,常見的有咽喉腫痛、干咳少痰、流鼻血、鼻干唇燥或者咳痰帶有血絲等癥狀。所以,即使現在還存有夏季的‘余溫’,大家還是勿要貪涼,護養好肺部。”
季節交替氣候不定
慢性疾病患者要做好自我管理
“秋老虎”是指立秋后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現象,一般發生在每年公歷8月底至9月之間。在這段時間里,由于氣溫較高且可能伴有干燥的天氣,暑熱不減,晝夜溫差變大、波動頻繁,因此要根據氣溫變化適時添減衣物,避免受涼。對于中老年人來說,還要注意保護好脖子、后背、腳踝等血管豐富的地方,防止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陳瑞琳表示,季節交替之際,除了老年群體需要格外注意,患有以下慢性疾病的患者也要做好自我管理。
·易感冒人群
“秋老虎”時期是傷風感冒的多發季節,晝夜溫差大容易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細菌病毒容易乘虛而入,引起咳嗽、流涕等感冒癥狀。因此,大家要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以防感冒。
·心腦血管患者
暑氣未消,氣溫波動較大,多變的天氣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切不可大意,出現胸悶、胸痛、心悸、暈厥、黑蒙等癥狀,應及時就診。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
中醫認為,肺喜潤而惡燥,肺為嬌臟,病邪從口鼻侵入,最容易也最直接損傷到肺臟。因此,除了日常生活調適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還要關注自身咳嗽、氣喘、咽痛、鼻塞等癥狀,及時處理以免疾病進一步發展。
·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夏秋之交,氣溫依舊較高,人體的消化功能會下降,脾胃的抗病能力也會減弱,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得胃痛、腹痛、腹瀉等疾病。因此,既往有胃病的患者不能掉以輕心,要注意膳食合理、少食多餐、戒煙戒酒、忌食生冷,以增強胃腸的適應能力。
- 1
- 2
- 下一頁
- 全文閱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