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鑫坊
路過學士路和浣紗路轉角,你可留意過有一幢頗有西式風格的“紅樓”?上下兩層,青磚立面,紅磚廊柱,歇山式屋頂上蓋瓦整齊,讓人一時半會兒猜不出它的來歷。
緊鄰著“紅樓”,還有2幢法式樓房,接著沿學士路往西步行百米,更有民國特色的石庫門建筑“思鑫坊”混雜在沿街的商鋪中。
這大概就是學士路的雙面性。有人說它是杭州最鬧忙的巷子之一,光是延安路和龍翔橋的人流就足以讓這里充滿了商業價值和人氣;也有人說它是一條過分低調的巷子,這里藏著杭州最有味道的建筑,是當年非富即貴的高級住宅區。在這片別墅、花園洋房、石庫門建筑背后,從來就不缺乏名人的往事與回憶。
新婚不久的園林專家陳從周曾安家“紅樓”
旁邊小樓住過中國第一位留法文學女博士
學士路3號“紅樓”現在是杭州國醫館
從清旗營到新市場
學士路到底有沒有“學士”
一條學士路,東起岳王路,西抵湖濱路,長828米。
學士路的由來還得從清旗營開始說起。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入關攻下杭州,并派軍隊駐扎在西湖邊。旗營選址在當時杭城城西瀕湖處中間地段,規模不小,號稱“穿城十里”,大致的范圍為南到開元路,北到慶春路、教場路,東到中山中路,西到湖濱路。八色的旗幟,迎風獵獵,杭州人便把這一塊地方叫作“旗營”,或是“旗下營”。
杭州光復后,當局政府就把拆除旗營列為城市建設頭等大事,城墻、城門等陸續被拆,并在旗營空地規劃開辟新市場,將營地分四個等級出賣,所得地價款用來修馬路。據杭州市檔案局(館)編《杭州交通尋蹤》關于20世紀10年代杭州新市場主要道路概況表中可以看到,除去湖濱路、延齡路(今延安路)、平海路、迎紫路(今解放路)這4條一等路之外,還有其他23條二等路,其中就包括了今天的學士路。
建新市場,修新道路,取名怎么取?像延齡路、平海路、迎紫路,是根據舊營門稱謂而來;有一些是依據名人之名,比如白傅路(因白居易官至太子少傅),東坡路(蘇東坡),岳王路(岳飛)、孝女路(來自岳飛之女)等;而學士路、長生路、板橋路則是依據橋梁名稱而來。學士路一帶,因明朝時有工部侍郎江曉住此,死后追稱為“學士”,其宅旁之橋稱江學士橋,民國初拆旗營建路時毀橋為路,故取名學士路。
- 1
- 2
- 3
- 4
- 下一頁
- 全文閱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