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油膩、舌苔厚膩、渾身無力……小心你可能是痰濕體質
古語云:“百病皆由痰作祟”“頑痰生怪病”。但此痰非彼痰,并不是我們熟知的由肺泡和氣管分泌出的黏液,而是指“痰濕體質”。
“痰濕體質”是什么?為什么會對人體健康影響那么大?天氣轉涼一起來聽聽浙江省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魏澹寧醫師怎么說。
痰濕體質百病生,內外并調身輕快
30歲的婷婷(化名)是一名肥胖癥患者,試過各種減肥方法體重始終“居高不下”。因為長期痰多、大便不暢且黏膩,她便來到魏澹寧的門診尋求治療。通過診病辨證論治,魏澹寧發現婷婷舌苔厚膩,結合其他癥狀,診斷她為典型的痰濕體質。
“痰濕體質的人天生就易生痰濕。頭面油膩、身體沉重、昏沉困乏、身材肥胖、胸悶腹脹、舌苔厚膩、消化不良、便秘或者大便不成形、肢體水腫等均是‘痰濕質’人群的身體癥狀。”魏澹寧介紹,這里的“痰”并非痰液,而是人體津液中的雜質,是一種病理產物。同時,吃過多的生冷、油膩、高糖食物,經常受涼,長期心情抑郁或缺乏運動導致體內氣血流動不通暢也會導致體內生痰濕。
了解了婷婷的體質后,魏澹寧對其進行內外并調——服用中藥的同時配合特色中醫外治法(拔罐、穴位埋線、耳穴壓豆等)。“服用中藥一是可以祛濕化濁調理代謝,清除脾胃郁熱,抑制過于旺盛的食欲;二是能溫通全身陽氣改善整體狀態,讓婷婷能具備運動鍛煉的條件,內外同治增強療效。”
婷婷在遵醫囑的同時還每日喝祛濕茶飲,配合飲食控制、鍛煉等,2個月后明顯感覺身體爽朗了許多。
秋季易生痰濕,這些“竅門”需掌握
百病易生痰,任何導致臟腑功能和氣血耗損的疾病病變,都會產生相應的病理產物,例如痰濕、瘀血這些,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肺和脾。
魏澹寧介紹,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和脾的陽氣損傷,往往最容易釀生痰濕。“秋氣主燥,容易耗傷肺的津液和氣血,有用的津液氣血少了,那么無用的痰濕就增多了,所以秋天肺氣易傷、易生痰濕。”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化痰除濕,不讓百病“趁虛而入”?魏澹寧給出了以下建議:
少食生冷、油膩高糖食物
生冷、油膩高糖食物都會釀生痰濕,所以要祛濕首先要忌口。盡量吃熱的、熟的、容易消化的食物,還要控制糖分攝入。
運動要適度
運動本身能振奮人體陽氣,起到溫陽化濕的效果,但若過度會耗傷本身陽氣,導致痰濕更甚。建議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即可。
注意身體保暖,起居要適宜
秋季驟然轉涼,如不注意保暖也會生寒濕,尤其是身體關鍵部位的保暖,如臍周、膝蓋、腰部等部位。除此之外,睡眠也很重要,睡眠不足會耗傷陰血和陽氣,導致痰濕更甚,而睡眠過多又會阻遏陽氣,也會釀生痰濕,所以適度是最重要的。
敲一敲膽經
民間熱門的敲膽經有助于行氣化濕。敲膽經適合肝郁氣滯、血瘀、痰濕的人群,敲擊雙側大腿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每個穴位各50次,有疏通、生發氣血、祛痰濕的作用,但是陰虛體質、老人、孕婦、微血管有病變或者血小板低的人群不適合敲膽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