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極端天氣和災害事件多發,無線電廣播的應急功能凸顯,然而,如今很多新能源車企紛紛減配了車載無線廣播模塊,這一現象經媒體報道后引發關注。日前,工信部公開征集對《車載無線廣播接收系統》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
前不久,所謂“進口藥消失”的話題牽動人心,不少主流媒體深入調查、多方采訪,推出了系列報道,一些地方的醫院和醫保局作出回應。還有超齡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在媒體的持續關注和代表委員的不斷建議中,也迎來多地官方的回應。
這些案例表明,機構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依然發揮著應有的社會功能。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WiFi無處不在的賽博時代,機構媒體有時在網絡輿論場的存在感或許不是那么強,但是總能發現一些有意義但沒上熱搜的新聞。
這些新聞乍一看并不起眼,也沒有特別抓人眼球的標題,但是背后反映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民生無小事,相對應的,民生新聞也都是大新聞,尤其是涉及廣大民眾利益的公共議題。機構媒體只要找準民生痛點,深入挖掘堵點、難點,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切入點、參考點,就未必不能獲得流量,贏得受眾口碑。
俗話說,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嚴肅新聞的選題策劃、內容制作、導向傳播,依然需要有專業知識和業務訓練的職業媒體人。
的確,我們生活在一個流量翻涌、熱搜變幻、新聞動輒“反轉”的時代。有人信奉流量為王,有人迷戀娛樂至死。然而,無論平臺還是用戶,都應有基本的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
而對于機構媒體來說,尤其需要保持職業定力。媒體和受眾的關系是互促共生的。一方面,機構媒體要恪守職業倫理,不被膚淺、瑣碎、情緒化的熱搜牽著鼻子走,要有基本的新聞價值判斷,主動抵制流量的誘惑;另一方面,受眾也要提高媒介素養,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偽與新聞的優劣,不做垃圾信息的搬運工。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就曾反思:“我們滿腔熱情地在大西洋下開通隧道,把新舊兩個世界拉近幾個星期,但是到達美國人耳朵里的第一條新聞可能卻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梭羅無法想象今天這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但他的擔憂和我們的追求應是一致的:真正的新聞,應該具有一定的公共價值。
很多時候,也并不是說大眾只喜歡那些嘻嘻哈哈、雞毛蒜皮的內容,而是大眾在通過媒介接觸到的信息池里,有意義的新聞比較少,也只能被迫配合著“一樂”“一哂”或發泄一番情緒。所以,機構媒體有責任扛起信息時代的大旗,為輿論場提供新聞增量,引導公眾的價值觀取向。
當然,也要認識到,媒體的影響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誰級別高、攤子大、員工多,誰就影響力大。越是在喧囂和浮躁的流量時代,越是在人人都可以是記者、編輯、通訊員的時代,主流媒體機構越要堅守好陣地,發揮自己對議題設置的專業能力,為信息市場提供有意義的新聞,發揮應有的引導力和影響力。
從這一點來說,機構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存在,而且更加凸顯。無論是在熱氣騰騰的現實人間,還是廣闊無邊的網絡天地,機構媒體都應大有作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