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由幣圈開山鼻祖中本聰于2009年提出概念并開發,作為首創的數字貨幣,被幣圈尊稱為幣王。
作為幣圈領頭羊,是幣市的定海神針,是大牛市的引領者,大熊市的壓艙石,幣圈人士的標配。
比特幣作為去中心化貨幣,不可增發,難以人為干預,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喜愛,未來有希望超越甚至取代黃金、法幣等,成為世界流通的超級貨幣。
2009年1月3日,在這個偉大的日子里,白皮書的作者中本聰在位于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親手創建了第一個區塊——即比特幣的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并獲得了系統自動產生的第一筆50枚比特幣的獎勵,第一個比特幣就此問世。
由于當時正處于08年金融危機,為了紀念比特幣的誕生,中本聰將當天的《泰晤士報》頭版標題——“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刻在了第一個區塊上。
這句話是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文章標題,引用這句話,不僅僅是對該區塊產生時間的說明,也可以看做是提醒人們一個獨立的貨幣制度的重要性。中本聰這一舉動,清晰地表示比特幣的誕生時間。
因為只有新區塊的生成才會產生比特幣,而每個新區塊都要在前一個區塊的基礎上來生成,因此第一個區塊肯定就是非常特殊了,于是中本聰把第一個區塊定義為創世區塊。2009年比特幣剛剛出現時,價格還不到1美分,一美元可以兌換1300個比特幣,也就是說人民幣7元錢就可以兌換1300個比特幣。
比特幣作為一種虛擬數字貨幣,通過特定程序大量運算產生,這一過程被稱為“挖礦”,挖礦的人就叫"礦工",實際上是利用計算機破解一道與記賬相關的數學題——“哈希謎題”。礦機24小時不停地進行哈希碰撞,爭奪區塊鏈的記賬權。誰記賬,生成的比特幣就歸誰,可以當做記賬的報酬。
目前一個1個比特幣基于目前的數據結構被分割到8個小數位,也就是0.00000001BTC,礦工們挖到比特幣最小的單位就是0.00000001BTC。
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產量協議時,遵循了最開始每10分鐘產生50個比特幣,每累計生成21萬個,比特幣單次產量就會減半,生成21萬個比特幣需要四年半的時間,所以每四年半,比特幣單次產量就會減半,預計比特幣將在2140年開采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