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下稱“老博會”)上,中國太保旗下太保藍公益基金會(下稱“太保藍公益”)打造的“時光里·記憶花園”(下稱“記憶花園”)成為了“人氣打卡地標”。這里在為期三天的展會期間累計接待了超1萬人次參觀者,公益服務體驗人數突破3720人次。
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并不是傳統的養老產品陳列區,而是一座以認知障礙友好理念和沉浸式體驗為特色的特殊空間。
在“記憶花園”里,飄著梔子與夜香樹的甜香,頌缽的嗡鳴與非洲鼓的節奏在空氣中交織,老上海弄堂的磚墻上掛著泛黃的老照片,VR眼鏡里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視角的“記憶迷宮”,AI眼動設備5分鐘就能生成一份腦健康評估報告……這不僅是一場展覽,更蘊含著中國太保對老齡化社會最深刻的回應:當記憶逐漸模糊,我們該如何守護每一個生命的尊嚴?
中國太保用“公益 保險”的創新服務模式給出了答案。一方面,通過太保藍公益構建了“早期篩查—干預診療—友好環境倡導—人才賦能”的全鏈條公益模式;另一方面,創新推出全國首款聚焦阿爾茨海默病全周期管理的“守護記憶”普惠型認知障礙專病保險,為“困在時間里的老人”保駕護航。
關注阿爾茨海默病是太保藍公益的重點項目之一。事實上,這個由中國太保設立的公益基金會在成立近五年間已針對“一老一小”等特殊群體累計公益支出超3900萬元。而太保藍公益則是中國太保公益大板塊中的重要一員。走過整整30個春秋的太保公益之路,不僅公益版圖已廣泛覆蓋多個領域,如今更已開始走向“生態共建”,通過打造“中國太保公益伙伴圈”,攜手社會各界共同破解社會難題。
守護“一老一小”,用專業與溫度編織公益網絡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認知障礙為代表的腦健康問題已超越個體健康范疇,逐步變成社會化挑戰。
《柳葉刀》2024年末的報告顯示,癡呆癥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目前是世界第七大死因,也是造成全球老年人能力喪失和依賴他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發布的《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中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現存的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患病人數約5700萬例,其中我國患病人數為1699萬例,約占全球患病人數的29.8%。盡管我國在認知障礙方面的患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然存在診斷率和治療率偏低的現況,專科醫生少,公眾認知低。
當“記憶褪色”成為社會挑戰,2020年9月成立的太保藍公益基金會用四年時間,交出了一份“公益答卷”:以“守護記憶?守護愛”公益服務體系為依托,構建了“早期篩查—干預診療—友好環境倡導—人才賦能”的全周期公益模式,推動全社會關注關心“困在時間里的老人”,讓認知障礙防治從專業領域走向公眾視野,守護記憶和生命的尊嚴。
在此次老博會的“記憶花園”中,太保藍公益集中展示了這一模式的落地成果:國內首個AI眼動精準早篩工具、國內首個老年認知障礙VR智能科普視頻、頌缽與非洲鼓等形式的健康療愈沙龍、健康專家及“藍背心”志愿者的阿爾茨海默病公益咨詢……這些“高科技”工具與貼近痛點的服務,正是全周期公益模式的具象化呈現。
事實上,太保藍公益為“守護記憶”所做的遠不止于此。數據顯示,太保藍公益通過開展多個老年認知障礙公益項目,已累計完成18.53萬例認知癥初篩和1500多例認知癥二篩;為上海近3000名退休老勞模、杭州2000余名退役軍人送去腦健康專屬服務;發布上海市社區老人阿爾茨海默風險自評報告、認知障礙家庭社區需求白皮書,為政府構建相關防控體系提供重要數據支持;升級“藍芯計劃”,打造覆蓋種子講師、愛心使者、老年認知癥障礙患者家屬、專業機構人員及照護人員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實訓體系,累計培訓3100人次;聯合太保科技、科大訊飛研發“百歲人生 藍智伴”AI陪伴工具;創新“藍智護”,升級聚焦長者的健康養老服務;開展“藍智聲”,聯合一心公益、上海市朗誦協會精心打造“藍智聲”誦讀公益課堂,探索腦健康干預新模式;建設腦健康公益服務站“藍智家”,支持友好互助型社群建設。
其中,“藍智家”是太保藍公益“守護記憶”行動深耕社區的重要載體,為社區及周邊長者提供腦健康科普、認知癥早期篩查、家庭照護實訓、中高風險人群診療支持、風險保障的一站式腦健康公益服務。在此次老博會期間,“守護記憶·藍智家”上海徐家匯街道站與嘉定區新成路街道站正式揭牌,標志著太保藍公益“保險 公益 社區網絡”的模式加速落地。
除了聚焦“一老”中的認知障礙,太保藍公益對于“一小”中的孤獨癥領域打造了“星安芯孤獨癥關愛”公益項目體系,全情守護“星星的孩子”。這一套體系包括“星芯的孩子”書畫夢想千人公益培養計劃;研發“多模態運動評估系統”,為260名兒童提供運動干預方案;通過“星光職夢”職業體驗,打造社會化融合創新平臺;成立星安芯·星星的孩子“燈塔”話劇藝術團,探索語言康復訓練干預等等。另外,太保藍公益也全力參與到對口幫扶、鄉村振興、教育支持、應急救助行動中。
保險為媒,公益為橋,打造“保險 公益”新范式
除了上述各種“高科技”工具、療愈沙龍和美麗的花園吸引參觀者“打卡”之外,此次 “記憶花園”的保險咨詢區,同樣也讓不少參觀者駐足。
吸引他們的是全國首款聚焦阿爾茨海默病全周期管理的“守護記憶”普惠型認知障礙專病保險。該產品由復旦大學保險應用創新研究院專家指導設計,不僅涵蓋阿爾茨海默病創新藥物費用,更聯動專業機構提供從早期篩查到終身照護的全周期服務,填補了國內單病種保險領域空白,首批向上海市寶山區2000名特困老人進行捐贈。
“傳統保險不保認知障礙,而我們的產品將篩查、健康管理、護理服務打包,實現了‘篩、防、診、療、護’全鏈條服務。”現場工作人員為咨詢者遞上宣傳冊,“目前這款產品還是團體險,7月將推出個人版,市民單人也能投保。”
據中國太保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太保壽險團隊現場宣講上述“守護記憶”專項保險及“滬惠保”產品,累計咨詢270余人次。
這正是中國太保“保險 公益”新范式的典型落地案例。
除了“守護記憶”,中國太保正將“保險 公益”的邏輯延伸至更廣闊的領域。今年2月,中國太保向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遞交的“優秀運動員終身保障公益項目”團體保單正式落地——這是國內首個以商業保險機制為優秀運動員提供終身養老保障的公益項目,既解決了運動員職業轉型后的保障痛點,又通過保險資金的長周期特性為公益注入可持續動力。
在中國太保看來,商業保險和公益不應該是割裂的,而應該是“商業能力”與“社會價值”的雙向賦能——保險不僅是風險補償的工具,更是連接公益資源的紐帶;公益不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反哺保險生態的養分。而兩者的終極目標,更是一致的:無論是保險的風險保障,還是公益的社會關懷,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方向——讓每個生命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具溫度。
而通過“保險 公益”模式,中國太保既用商業能力為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又以公益情懷為保險注入溫度,讓每一份保單都成為傳遞善意的載體,每一次公益行動都成為保險價值的延伸。在這一背景下,四年前,中國太保將自己的司慶日定為了公益日。
從“獨唱”到“多方和鳴”,搭建“公益伙伴圈”
當然,通過“保險 公益”的模式惠及龐大的需要關注的社會群體,也絕非僅靠中國太保一家公司可以完成,而是需要社會各方的力量。就像中國太保總裁趙永剛所說:公益不是企業的“附加題”,而是發展的“必答題”;不是獨善其身的“選擇題”,而是攜手共進的“協作題”。
在今年5月21日,也就是中國太保的34周年司慶日暨第四個公益日當天,中國太保正式發布了“中國太保公益伙伴圈”,這也標志著中國太保的公益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我們要將34年來深植的責任基因,轉化為‘聚光成炬、匯愛成海’的公益力量,更有效地鏈接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和每一位愛心人士,構建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價值共創’的公益生態圈。”趙永剛表示。
這一理念在今年的老博會上也得到了生動詮釋。展會期間,浦發銀行攜手太保壽險、杉泰科技、太保藍公益等單位共同發布《“浦頤金生”銀發金融與健康百問手冊》,以“一問一答”的形式為銀發群體提供健康與金融知識,打造“金融 健康”的特色養老服務。這一手冊的誕生,正是保險、銀行、企業、公益組織多方協作的成果——保險公司提供保險保障與健康數據,銀行輸出金融服務經驗,科技公司賦能數字化工具,公益組織鏈接社區需求,最終形成“1 1>2”的服務效能。同時,上述提到的多項公益服務中,無論是與政府共建的“藍智家”,還是與醫療機構共同開設的公益門診,抑或是與專業機構一起編制相關報告,都能看到中國太保的“公益朋友圈”正在不斷壯大。
從‘獨唱’到‘多方和鳴’的轉變,印證了中國太保30年公益之路的不斷迭代。在過去30年中,中國太保累計公益捐贈超過4.5億元,援建了60余所希望小學。
“責任照亮未來”教育公益計劃、聚焦“一老一小”的太保藍公益、助力鄉村振興的“防貧保”、兩千余畝三江源公益林……這一個個項目背后,映襯出中國太保的公益版圖持續擴大,如今已廣泛覆蓋教育、養老、健康、生態、扶貧、應急救助等多個領域。
“如果說商業成就鑄就了太保的堅實筋骨,那么公益情懷就是流淌在我們體內的溫暖血脈。”正如趙永剛所言,中國太保正以保險為筆、公益為墨,在社會的畫卷上,書寫著溫暖而堅定的答案。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