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2025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安徽合肥開幕。大會突出青年網民的主體作用和對網絡文明關注的多元視角,發布青年網絡文明倡議。
當“鍵盤俠”變成“清潔工”,網絡空間才有真正的藍天。
凌晨3點,濰坊高新區新城街道鳶都社區活動室仍亮著燈。一群大學生圍坐討論的不是游戲攻略,而是如何用短視頻揭穿“養生謠言”——這是濰坊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者的日常。
在多數人眼中,青年網民常被貼上“鍵盤俠”“吃瓜群眾”標簽,但濰坊年輕人用行動打破偏見:不滿足于吐槽,而是扛起了鏟除網絡污垢的鐵鍬。
網絡謠言、人肉搜索、情緒宣泄……虛擬世界一度淪為“垃圾場”。傳統治理依賴監管“堵漏”,卻難激活用戶自律。
濰坊的解法是把“鍵盤俠”變成“清潔工”——青年志愿者用真實行動證明:治理網絡亂象,最鋒利的武器不是封禁,而是喚醒普通網民“主場意識”。
?從“指尖戰場”到“心尖工程”:把對抗變共情
網絡戾氣源于情感隔閡,化解之道在于制造“共情觸點”。
奎文區青年志愿者發起“網絡懺悔墻”活動。鼓勵網民匿名寫下傷害他人的言論,再由志愿者改編成“道歉詩歌”發布。諸城市打造“青年網絡調解員”隊伍,當本地論壇爆發商家糾紛時,95后志愿者王曉璐直播走訪雙方店鋪,用“探店vlog”還原真相。
讓青年用創意軟化對抗,比刪帖更能根治“語言暴力”。當憤怒被轉化為創作,鍵盤就成了修復關系的針線。
?從“流量黑洞”到“正能量反應堆”:讓冷門變爆款
正能量傳播的瓶頸不在內容,而在表達——青年需要“不說教的生產工具”。
教師王澤清將“國學課堂”變闖關游戲,學生錄制“古詩rap”上傳抖音。銀行職員王瑩創作“反詐神曲”。用濰坊方言改編《挖呀挖》:“在小小的賬戶里挖呀挖,騙子的套路你別理他!”短視頻被警方用作宣傳素材,攔截詐騙匯款13筆。
年輕人拒絕被灌輸,但愿意為有趣的內容買單。用他們的語言重構主流價值,老道理也能炸出新流量。
?從“虛擬身份”到“實體擔當”:線上行動激活線下責任
網絡文明的終極檢驗,是能否讓虛擬行為轉化為現實善意。
駐濰高校公益聯合會發起“謠言兌換行動”。3個月清理謠言信息3200條,帶動500名大學生參與線下助老。壽光青年志愿者開發“網絡助盲程序”,視障學生通過語音指令參與網絡文明答題,既凈化網絡,又打通知識通道。
當點擊鼠標能推動現實改變,青年才真正理解何為“責任”。虛擬世界的勛章,終要扎根于泥土之中。
網絡文明的破局在于——從“被動圍觀”到“主動凈化”!濰坊青年的實踐揭示:網絡污染越嚴重,普通用戶越該被賦予“清污權”。當青年從監管對象轉變為治理主體,鍵盤敲出的不再是火星,而是燎原的星火。
如果每個城市都組建“青年網絡改造團”,哪些社會痛點可被創新破解?當AI生成內容泛濫,人類志愿者如何用“有溫度的笨辦法”守住真實?
濰坊沒有發明新技術,卻重新定義了“網民主體性”——讓曾被視作“問題源頭”的年輕人,成了解決方案本身。當千萬青年自覺舉起手機對準美好而非深淵,便是對“鍵盤俠”最徹底的革命。(文/張洪玉)
責任編輯:崔永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