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西車軸專用分公司的車間里,飛濺的焊花映照出一位工匠專注的身影;在夜晚友喜社區的居民樓里,溫暖的燈光下是一位妻子孝老愛親的默默堅守。溫潤陞、王建慧家庭,一個用匠心與孝心共同澆灌的幸福之家。丈夫溫潤陞以精湛技藝詮釋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擔當,妻子王建慧用柔韌雙肩撐起家庭的溫暖港灣。他們以平凡生活中的堅守與奉獻,書寫了“全國文明家庭”的溫馨故事。
精工礪技 匠心報國
技校畢業后,20歲的溫潤陞被分配到了晉西車軸專用分公司從事焊工工作。當時的他未曾想到,這焊槍一握便是半輩子的堅守。
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每一條細小的焊縫中,以不懈的努力踐行著精益求精、細致嚴謹的工匠精神。談及一路走來的不易,他感慨道:“焊工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只有感興趣才能熱愛,只有熱愛才能全心投入,讓技術在手中升華。”
盛夏時節,車間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他仍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作業;寒冬臘月,為了確保焊接質量,他常常徒手在冰冷的金屬件上反復測量。從業三十余載,他先后榮獲中國兵器工業“技術能手”、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國防科技工業五一勞動獎章、晉西集團“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以他名字命名的“溫潤陞勞模創新工作室”更是成為公司技能創新的搖籃——團隊立足降本增效、技術革新,對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重點、難點、痛點進行立項研究,刻苦攻關,累計突破十余項技術瓶頸,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擔任車間主任后,他將技能傳承視為己任,通過“手把手教學 實戰化訓練”模式培養青年人才。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徒弟們屢次在各級技能大賽中斬獲佳績,鍛造出一支技藝精湛的焊工隊伍。
孝老育幼 柔肩承家
在晉西幼兒園的教室里,王建慧總是第一個到崗的老師。從事幼兒教育二十余年,“優秀教師”“優秀班組長”榮譽的背后,是她日復一日對教學方法的鉆研,是晉西集團“優秀黨員”沉甸甸的責任。家長們常說:“把孩子交給王老師,我們一百個放心。”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在幼兒園永遠笑容滿面的老師,肩上扛著一個沉甸甸的家。丈夫溫潤陞作為技能骨干,常常早出晚歸,有時連續幾天都顧不上回家。“老溫工作忙,我就多擔待些。”這句樸實的話,道出了她對丈夫事業的理解與支持。多年的操勞讓王建慧患上了嚴重的胃病,醫生多次囑咐她要好好休養,可她總是笑著說:“家里老的小的都離不開人。”婆婆生活不能自理后,喂飯、按摩、陪說話,她事事精心、樣樣不落,無微不至照顧著婆婆。老人有時大小便失禁,她總是第一時間清理衣物、擦拭身體,沒皺過一下眉頭。鄰居們都說:“這兒媳婦比親閨女還貼心。”日復一日的堅持,王建慧用孝心溫暖著老人,用愛心呵護著孩子,用理解支持著丈夫。
溫潤陞也將妻子的默默付出記在心上,相處中盡全力給予妻子呵護和關愛,一有空就陪伴家人、分擔家務。這個平常的工人家庭,真正將尊老愛幼、妻賢夫安、知書達理、勤儉持家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睦鄰助里 教子有成
“遠親不如近鄰”,這是溫潤陞一家常掛在嘴邊的話。在居民樓里,他們用真心換真情,用行動詮釋著“與人為善”的家風。樓道里的燈泡壞了,溫師傅總是第一個搬來梯子更換;下雪天,天還沒亮就能看見王建慧清掃單元門前積雪的身影;誰家孩子放學沒人接,只要說一聲,他們準會熱心幫忙。樸實無華的處世之道,讓溫家成為社區里有口皆碑的“文明家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溫潤陞和王建慧的言傳身教下,兒子溫開元從小就懂得“知感恩、懂奉獻”的道理。大學期間,他活躍在各類志愿服務中,從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即使工作再忙,仍堅持參加公益活動。他總說,父母用行動教會我,幸福就是有能力幫助更多人。
短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文明是時代的底色。“全國文明家庭”的殊榮,不僅是對這個普通家庭最美家風的禮贊,更是千千萬萬奮斗在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家庭的生動詮釋。在奮進的新時代,無數個溫潤陞家庭正以真摯的情懷、踏實的作風,譜寫著屬于當代中國的文明家庭贊歌,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起最溫暖、最鮮活的榜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