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創板開板六周年來,在支持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標志性成果?科創板改革對于我國資本市場整體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以下關鍵領域成果值得關注:
集成電路領域:科創板已匯聚119家集成電路企業,占A股同類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覆蓋芯片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全產業鏈。例如,某半導體龍頭自主研發的3C6000/D2U雙路服務器性能接近國際頂尖水平,核心元器件國產化率100%。
生物醫藥領域:113家生物醫藥企業聚焦癌癥、乙肝、艾滋病等治療領域,22家企業實現“摘U”(扭虧為盈),某醫療設備龍頭的DSA產品獲美國FDA認證,打破國際壟斷。
高端裝備領域:127家高端裝備企業覆蓋工業機器人、激光加工等,下游應用于軌交、航空、電力等領域。部分龍頭企業累計發明專利超萬項,推動國產替代。
總體而言,科創板作為注冊制改革的起點,探索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標準(如允許未盈利企業、紅籌企業上市),形成可復制的制度經驗。通過超萬億元的IPO和再融資,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2、注冊制實踐為資本市場帶來了哪些實質性改變?哪些經驗可復制到其他板塊?與境外成熟市場的注冊制相比,科創板注冊制有哪些本土化創新?
改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審核機制轉型: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淡化盈利指標,強化科創屬性披露,縮短審核周期(如再融資“小額快速”通道6個工作日內完成)。
·市場定價權釋放:建立機構主導的詢價機制,打破“23倍市盈率”限制,發行市盈率中位數達45倍,實現“一企一價”。
可復制經驗主要有:
·創新上市標準,多套上市標準覆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允許特殊股權架構、紅籌企業上市,已推廣至創業板和北交所。
·強化約束機制,保薦機構跟投、戰略配售等制度平衡發行人與投資者利益,強化中介責任。
本土化創新主要有:
·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設置50萬元資產門檻,引導理性投資,減少散戶主導的短期波動。
·交易機制適配性:T 1交易、20%漲跌幅限制、引入做市商制度,兼顧市場活躍度與穩定性。
3、科創板專業機構投資者占比逐年提升,這一變化對市場定價效率和長期投資理念產生了何種影響?對市場生態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當前機構持倉占比超六成,社保、保險等長線資金重倉79家科創板公司,推動估值更趨理性。機構主導的詢價機制減少“抱團壓價”,促進新股合理定價(如詢價新規后報價約束增強)。
·科創板換手率下降,分紅、回購比例提升(2024年超六成公司現金分紅,總額386億元)。機構偏好“硬科技”龍頭,外資通過滬港通增配高成長性標的,示范價值投資導向。
·減少“炒小炒差”,績優股流動性增強,劣質企業加速邊緣化。專業機構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如信科移動主導5G-A標準),提升板塊國際話語權。
4、科創板納入滬港通、發行GDR(全球存托憑證)等舉措提升了國際參與度。未來在吸引全球科創企業上市、對接國際規則方面還有哪些關鍵步驟?
吸引全球科創企業方向:
·規則對接,優化紅籌企業上市路徑,試點境外公司發行CDR(中國存托憑證),簡化外匯管理流程。
·產品創新,推動科創板ETF納入MSCI、富時羅素指數,擴大GDR發行規模。
提升國際參與度主要舉措建議:
·互聯互通深化,科拓展滬港通、滬倫通機制,允許QFII參與科創板IPO定價。
·信息披露國際化,對標ESG披露標準,引入國際會計準則,增強外資信任度。
(作者系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