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蘆薈剝皮后蘸蜂蜜,主播一邊說著“這樣特別好吃”一邊止不住地想嘔吐,眼眶憋得通紅,艱難地做吞咽狀。這是《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在網上看到的直播畫面,當主播開始吃些“新鮮玩意兒”,直播間在線人數立馬增加了1000多人。記者注意到,類似的獵奇怪異吃播直播和視頻在平臺上還有很多。(據6月18日《法治日報》報道)
近年來,以自虐式表演換取流量的獵奇吃播正在成為互聯網內容生態中的畸形產物。從冰糖老鼠干到活金魚煮面,從灌油面包到生吞雞蛋殼,部分主播用突破生理極限的表演,將吃播異化為一場場荒誕的流量狂歡。
獵奇吃播的野蠻生長,本質是平臺算法與流量邏輯合謀的產物。某平臺數據顯示,主播“臘臘××”一期喝油視頻收獲47萬次轉發量,而常規內容播放量僅數百次。這種懸殊的流量差異,暴露出算法推薦機制的缺陷——極端內容因能觸發用戶停留、評論、轉發等行為,被系統判定為優質內容而獲得更多曝光。實際上,喝油、生吞異物等行為不僅可能導致急性胰腺炎、胃黏膜損傷,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但部分主播為博眼球,不惜切除味覺神經、通過剪輯偽造吞咽畫面,將身體異化為流量變現的工具。
《反食品浪費法》明確禁止宣揚暴飲暴食,但獵奇吃播的治理仍面臨多重困境。其一,法律概念的模糊性導致監管對象難以界定,例如某主播將食用油灌入礦泉水瓶一飲而盡,此類行為是否構成浪費缺乏明確的司法解釋。其二,取證難度極大,部分主播通過剪輯制造吞咽假象,或僅展示食物制作過程而回避實際食用畫面,使得執法部門難以形成完整證據鏈。更嚴峻的是,MCN機構通過虛擬主體運營、跨平臺轉移賬號等方式,形成“封禁—重生”的惡性循環。某頭部MCN機構旗下賬號被封后,其運營團隊僅用3天便在另一平臺重新注冊,繼續發布獵奇內容。
治理獵奇吃播須構建“法律底線—平臺責任—行業自律”三位一體的防控體系。法律層面,應盡快出臺司法解釋,明確獵奇行為的違法邊界。例如,將食用國家保護動物、展示血腥畫面、誘導暴飲暴食等行為納入規制范疇。平臺層面,須強化AI審核技術,對吞咽、痛苦表情、異物等視覺元素進行實時監測,比如某平臺已試點內容預警系統,對涉及獵奇吃播的視頻自動添加“高風險內容”標簽,并限制未成年人觀看。行業層面,應建立MCN機構信用評級制度,將內容合規納入考核指標。四川省宜賓市出臺的《禁止畸形吃播管理辦法》就明確規定,對違規機構處以最高50萬元罰款,并納入行業黑名單。
吃播本應是云享美食的溫暖互動,是地域文化的傳播窗口,是健康飲食的科普課堂。當吃老鼠干比品美食更易獲得流量時,創作者難免陷入越怪越火的惡性循環。獵奇吃播的治理不僅是對法律尊嚴的維護,更是對網絡文明底線的捍衛。當算法不再為極端內容推波助瀾,當創作者不再以自虐為賣點,當觀眾不再為獵奇而駐足,網絡空間才能真正回歸清朗。(王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