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福州訊(記者張文章)隨著“6?18”的到來,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促銷活動。一些商家以“限時特惠”“獨家渠道”“秒到賬”“微信私下轉賬更便捷”等誘導話術要求消費者直接向個人微信轉賬付款。6月17日,福建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消費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拒絕微信私下轉賬,守護購物資金安全。
據了解,福建省消委會近日接到多起消費者咨詢投訴,反映通過微信加好友向商家直接轉賬后,遭遇商家不發貨、不退款甚至失聯等問題。其中,一名消費者反映用微信向商家轉賬1500元購買門窗商品,久等未見商家發貨,發微信聯系商家時發現自己被刪除了好友。
福建省消委會表示,選擇正規的第三方平臺,交易才有保障。首先,資金托管更安全。通過正規電商平臺交易,資金由平臺托管,消費者確認收貨后款項才轉入商家賬戶,可以降低交易風險。其次,商家資質可追溯。第三方平臺對入駐商家均有審核機制,消費者可查看商家營業執照、信用評價等信息,避免遭遇“黑心”商家。第三,維權渠道更暢通。若發生消費糾紛,消費者可通過平臺投訴、申請退款或介入調解,平臺將依據規則保障消費者權益。另外,售后保障更完善。平臺提供“七天無理由退貨”等售后政策,消費者購物更放心。
福建省消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6?18”網購要理性,切勿因小失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明確規定了電商平臺應履行的責任義務,為消費者網購提供了較好保障。而繞開平臺的微信私下轉賬,易被認定為公民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行為,不僅商品服務質量、交易資金安全、售后服務等得不到保障,而且很難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維權,后續在聯系商家、獲取證據等方面還可能面臨一系列困難,甚至陷入“錢貨兩空”的維權困境。
福建省消委會也提醒相關網絡平臺,加強對商家交易行為的監管,及時發現并處理違規誘導私下交易的行為。只有形成“消費者謹慎交易、商家誠信經營、平臺嚴格監管”的良性循環,網絡購物才能更安心、更放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