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故城縣醫院放射科影像室,副院長兼磁共振室主任姜洪新緊盯電腦屏幕,隨著鼠標不斷點擊,一張大腦核磁影像瞬間動了起來——紅、藍、黃等各色線條交織、纏繞、伸展,構成一幅三維圖畫。
“這些縱橫交錯的線條,就是大腦內的神經纖維束?!苯樾麓蛄藗€比方:大腦就像一座巨大的森林,每根神經纖維束就是樹木的“枝條”。過去,這些“枝條”被層層掩蓋,沒人看得清。醫生面對腦科手術,稍有不慎就可能傷及神經?!斑@就像在沒有地圖的茂密森林里探險,風險重重?!彼f。
在縣醫院大力支持下,姜洪新開始了為大腦神經纖維束“畫像”的探索。大腦神經纖維束錯綜復雜,研究過程充滿挑戰。歷時九年,姜洪新團隊從海量的影像數據中,創新應用DTI(彌散張量成像)技術,成功將大腦內密如蛛網的神經網絡,以全彩動態形式精準呈現。
“黃色代表縱向神經纖維束,紫色則是連接兩側大腦最大的一條神經纖維束……”姜洪新指著屏幕中剛剛繪制完成的彩色圖像說,他們將每一條神經纖維束標記成不同顏色,方便觀察。
如今,姜洪新團隊不僅建立了覆蓋從早產兒到百歲老人全年齡段的大腦神經纖維束圖庫,還發現了8條全新“神經路線”,且完成命名并納入國際腦圖譜研究,這個重要發現填補了國際腦科學空白。
“有了這項技術,就像給腦科手術配備了精準的‘3D導航圖’。”姜洪新介紹,6月初,一位來自天津的腦腫瘤患者,因為腫瘤位置復雜,靠近重要神經區域,手術風險極高。他們為其進行了神經纖維束畫像,精準避開“雷區”,成功切除腫瘤,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目前,他們已為3000余例腦科手術護航。臨床驗證顯示,該技術使手術團隊對神經位置的判斷誤差縮小至0.5毫米以內,并發癥發生率較傳統方案降低41%。
除了為手術“導航”,這項技術在疾病早篩上也大顯身手。姜洪新團隊構建“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模態AI算法”評估體系,3分鐘就能輸出三維診斷報告,病灶識別準確率達92.3%。
“就像果農發現樹葉上微小的黃斑點,能提前預警病蟲害一樣?!苯樾陆忉?,他們通過追蹤人腦中神經纖維束極其細微的結構變化,構建阿爾茨海默病預警模型,把干預窗口提前,讓患者有了更早治療機會。
目前,故城縣醫院與北京宣武醫院、天津環湖醫院等全國39家院校、醫院、科研機構開展協作,組建DTI??坡撁?。同時,搭建了腦健康數據云平臺,建立“縣級醫院—三甲醫院”腦科疾病聯合診療通道,使基層腦科疾病診斷準確率提升60%。
前不久,在第二屆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系列大賽的健康大數據應用技術賽道決賽中,故城縣醫院的“功能磁共振及AI腦影像技術”項目斬獲三等獎,并入選全國十大典型創新應用場景。
“目前,我們正在推動DTI技術與遠程診療、AI輔助診斷的深度融合。”姜洪新說,他們將深化區域醫療協作,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 (河北日報記者 焦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