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設數字友好城市”為主題的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7月2~5日在北京舉行。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要將城市作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綜合載體,發揮數據要素在賦能全局中的乘數效應。結合城市產業集聚、人才集中、場景豐富等優勢深化數據資源流通利用和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助力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更好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大會上,北京攜手來自歐洲、北美、亞太、中東及拉美等地區的40余個伙伴城市,共同發起成立全球數字經濟城市聯盟。該聯盟旨在聚焦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跨境數據治理、人工智能倫理、智慧城市應用等關鍵議題,深化城市集群協同發展、產業生態共建、數字治理創新等實踐。
本屆大會聯合歐中企業聯合會、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電信、畢馬威等24家協會與企業代表成立“出海國際合作聯盟”。大會期間,16家領軍企業簽約入駐北京出海基地,簽約總額超百億元。
推動全域數字化轉型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突破。以北京市為例,“十四五”期間,北京數字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北京市民熱線“12345”助力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解決率和滿意率均超97%。
去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到2027年,全國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要形成一批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到2030年,全國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全面突破。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央網信辦主任、國家網信辦主任莊榮文在大會上表示,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把握科技創新機遇,推出原創技術和創新場景,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面對信息時代城市治理的新課題,要積極應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城市管理理念、模式、手段創新,賦能基層治理,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劉烈宏表示,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要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打造集約、統一的數字底座、數據平臺,建立并完善城市智能中樞,一體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設施互通、數據融通、平臺聯通、業務貫通。加強適數化制度改革,推動跨領域、跨部門數據協同共享、業務流程再造、治理規則重構。
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要進一步突出應用導向。劉烈宏稱,要注重城市運行安全、高效、精準,加快城市數字更新,打造更具韌性的城市生命線,創新“一網統管”,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在城市應急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應急發現、決策、響應、處置能力,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
數字金融市場活力大
本屆大會舉辦多場專題論壇及特色活動。在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金融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提到,我國數字金融市場活力大,數字金融市場規模居世界首位。金融科技企業憑借技術實力加速出海,DeepSeek等創新技術助力中小機構彌合“技術鴻溝”。未來發展需堅持技術中性原則、構建數據安全體系、推動產品服務協同創新并深化國際合作。
為進一步推動我國數字金融發展,李東榮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要秉持技術中性原則,鼓勵新技術合理應用創新,持續推進監管科技的運用;二是持續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多措并舉維護數據安全;三是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推動金融產品服務模式和風險防控的協同創新;四是加強數字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
近年來,以生成式AI、大模型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在加速滲透數字金融領域。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當前金融業已經進入“AI時刻”,AI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正在加速。
陳文輝提到,不管是大型金融機構還是中小金融機構,均要擁抱和加快AI大模型的應用。為此,一是要全面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二是要培養全員數字化意識。三是加大AI人才培養和使用。另外還要高度關注AI應用可能帶來的風險,比如AI幻覺、算法歧視等。
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東民發布《全球金融競爭力報告2025》。報告顯示,中國全球金融競爭力躍居第四位,連續四年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中國的金融科技競爭力連續第二年名列全球第三。今年分數較去年顯著提高,主要推動力是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潛力的大幅提升。
劉東民表示,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迅速,尤其表現在AI人才指數與金融科技信貸水平這兩個細分指標。數字金融的核心是金融科技,這恰恰是支撐中國不斷追趕世界領先國家的最大動力和優勢所在。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