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雖然失能險和重疾險都是用于彌補收入損失,但前者的理賠條件相對更‘苛刻’,即被保人需要進入身體機能無法正常工作的狀態才能獲...
“雖然失能險和重疾險都是用于彌補收入損失,但前者的理賠條件相對更‘苛刻’,即被保人需要進入身體機能無法正常工作的狀態才能獲得理賠。”蝸牛保險經紀CEO尚萌萌指出。這一特點使得失能險在保險市場中具有獨特的定位和功能。在社會風險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失能險逐漸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其市場發展態勢與保障價值值得深入探討。
尚萌萌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慢性病患者年輕化趨勢日益加劇,失能人員數量持續增加,這使得市場對失能類商業保險的需求也在不斷攀升。特別是新中產階層,他們面臨著來自諸多方面的壓力,對失能后收入保障的需求尤為迫切。保險業新 “國十條” 等政策的出臺,明確提出要豐富與銀發經濟相適應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擴大健康保險覆蓋面,這為商業類失能險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據2024年發布的《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白皮書》,基于2020年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等構建的失能比例模型顯示,我國失能風險呈上升趨勢,這為失能險市場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市場發展情況來看,一方面,部分保險公司積極創新,如德華安顧人壽推出的行業首款真正意義的失能專屬保險產品,在健康險細分領域取得突破;另一方面,一些地區也在探索政策支持,以提高保障水平。如2024年9月份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 “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擴大健康保險覆蓋面”“發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深度融合”,為失能險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但目前失能險在健康險市場中的占比仍然較低,2023年僅為0.04%,且面臨著產品同質化、風險定價能力不足等挑戰,需要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定價模型等方面不斷創新和優化。
在產品選擇方面,消費者應重點關注產品的約定疾病范圍和理賠標準。由于失能險缺乏行業統一標準,不同產品在這方面的規定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同時,還要關注保險公司對失能狀態核驗的要求,盡量選擇條款明確且詳細的產品,以避免未來的理賠糾紛。此外,消費者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合理規劃保險組合。一般來說,應優先配齊醫療險、意外險和定期壽險這三個剛需保障,然后再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風險偏好選擇重疾險和失能險。對于收入有限的消費者,可以用失能險替代重疾險,待經濟條件允許時再補充重疾險;若已投保過重疾險但保額不足,也可以用失能險來提升保額。
尚萌萌認為,保險公司應加強產品創新,開發更多適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失能險產品,如針對老年群體、慢性病患者的專屬產品等。同時,要注重服務提升,優化理賠流程,提高客戶體驗。此外,還應加強與醫療機構、健康管理機構等的合作,拓展服務領域,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只有突破對利差的過度依賴,建立多元盈利模式的保險公司,才能在行業新一輪洗牌中穿越周期,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總之,失能險作為一種專業性較強的保險產品,對于特定人群具有重要的保障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風險保障需求的不斷深入,失能險市場有望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消費者在考慮購買失能險時,應充分了解產品特點、自身需求和風險狀況,結合專家建議,做出明智的投保決策,從而為自身和家庭構筑更全面的風險保障防線。蝸牛保險將持續關注失能險市場動態,為消費者提供更專業、更貼心的保險服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