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播種”到“割肉”,發起式基金為何總是難越三年之坎?
今年以來,“以小博大”的發起式基金逐漸暴露生存困境。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年內有43只發起式產品因三年期滿規模未達2億元而被動清盤,數量創同期歷史紀錄。這些產品多具鮮明賽道特征,因成立于板塊高點而業績承壓,平均跌幅達18.65%。
盡管清盤高發,發起式基金仍是布局重點。這引發兩大疑問:其一,“到期即清盤”產品收取的管理費能抵運營與千萬級資金占用成本嗎?其二,明知“突圍”艱難、成本高企,基金公司為何仍將這“賠本買賣”視為重要布局手段?
“三年之坎”清盤潮涌
7月15日,中銀證券慧澤進取3個月持有正式進入清算程序,并停止收取基金管理費、基金托管費、基金銷售服務費等費用。這是一只成立于2022年7月7日的發起式FOF產品,因基金資產凈值不足要求而觸發自動清盤條件。一季報數據顯示,該基金的規模僅有0.28億元,運營近三年僅比成立時增加了不到1800萬元。
所謂發起式基金,即無視200戶有效認購戶數、2億元募集規模的最低成立門檻,但3年后未達到2億元便步入清盤的產品。過去,這類基金由機構發起,因強調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的一致性而獲得投資者擁護。而在此前市場低迷階段,多家基金公司將其作為布局的“權宜之計”,希望“先播種子、后謀發展”,但現實中“以小博大”難度遠超預期。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今年以來一共有135只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步入清盤。在這之中,發起式產品多達51只,其中因規模難破“生死線”而清盤的有43只,數量刷新同期歷史新高。
整體而言,這些產品大多具有比較顯著的賽道型特征,如醫藥和新能源等方向。過去三年,這些熱門賽道持續調整,這些成立于市場高點的產品業績自然也難言樂觀,甚至不少淪為了“幾毛基”。
以新能源賽道為例,成立于2022年4月的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A,成立初期凈值一度漲至1.41元,但隨著板塊回落,其業績大幅回撤,最終運營三年的累計回報為-53.43%,清算時復權單位凈值為0.47元。此外,寶盈新能源產業、萬家新能源主題、長城新能源等多只產品亦呈現類似軌跡。
相似的劇情也在醫療保健板塊上演。如鑫元健康產業成立于2022年1月,當時醫藥板塊仍在相對高點,隨后便一路顛簸向下。截至今年1月18日,鑫元健康產業A累計回報為-22.45%,凈值也停留在0.78元。平安中證醫藥及醫療器械創新、富榮醫藥健康、華安創新醫藥銳選量化等產品也面臨相似困境。
業績是影響基金規模的直接因素。從成立到清算的三年時間內,這些發起式產品的平均跌幅為18.65%,近半數跌超20%。在僅有的8只業績為正的產品中,最高者財通資管通達未來6個月持有A的累計回報為10.07%。
“在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市場中,新基金本身突圍就難,加上3年‘生死線’壓力,加劇了清盤風險。”滬上一位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如果產品成立時點市場不佳,或者產品策略缺乏獨特吸引力,尤其是如果三年內業績表現平庸甚至落后,很難在短期內吸引足夠外部資金。
布局邏輯與生存挑戰
盡管發起式基金已成為基金清盤的“高發區”,但其仍是基金公司的重要布局手段。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自2022年起,發起式產品每年的發行數量已經超過300只,2023年達到404只,其中不乏基金公司“全額包攬”的“0戶購”產品。
截至7月15日,今年以來仍有178只發起式產品成立,還有多只發起式基金正處于發行期或是即將發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獨特的產品設計,這類基金“迷你基”的身份或將伴隨其整個生命周期。
在此背景下,一個現實問題浮出水面:當基金公司需自掏腰包并承擔日常運營成本時,那些“到期即清盤”的發起式基金,其收取的管理費能否覆蓋相關支出?
從年內清盤的發起式產品數據看,35只有近三年業績記錄的產品中,三年累計管理費均不足300萬元,其中14只甚至低于10萬元。以6月清盤的東財品質生活優選為例,該基金在2022年至2024年的管理費分別為11.06萬元、23.75萬元、15.57萬元,合計僅為50.39萬元。
“迷你基金一年的固定成本就大概10萬元了,這還不包括投研等方面的費用,所以通常是不能覆蓋運營成本的。不過這里更主要的其實是資金占用成本。”華南一位基金人士解釋道,因需“墊付”資金,所以實際上基金公司并不愿意采用發起式來布局產品,如果采用了這種模式,通常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既然“突圍”難度大、后續存活概率低,還要“自掏腰包”還可能“夭折”,基金公司為何明知難為而為之?
對此,一位來自有相關布局的中大型市場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發起式基金的成立條件相對寬松是核心原因之一。“市場上有不少發起式產品可能是基金公司為了布局細分賽道,想讓產品快速成立,趕上當下市場熱度而設立的。”
該市場部人士補充道:“還有一種情況是,基金公司可能在口碑和品牌效應不突出的情況下,正常通過渠道的募集新發成立有2億元門檻,可能存在一定的壓力和困難。而發起式基金相對容易成立,也成為基金公司想培養新基金經理的一種方式。”
業內受訪人士也有類似觀點。前述滬上基金投研人士認為,發起式基金的核心價值在于“孵化”功能。他告訴第一財經,發起式基金為基金公司提供了在規模要求相對寬松的條件下,布局新領域(如細分行業、另類策略、創新工具)、培育新基金經理或嘗試新投資理念的寶貴機會,對于有潛力但尚未被市場充分認識的基金經理或策略,提供一個“孵化”平臺。
“相比普通基金,發起式基金成立流程相對更快捷,便于基金公司抓住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該滬上人士說。
從過往案例看,發起式基金并非全無生機,部分產品確實通過業績與持續營銷實現了“逆襲”。例如2023年5月成立的永贏先進制造智選A,其成立至今的累計回報為82.35%,一季度規模已經超過115億元,早已遠遠跨過2億規模的及格線。
而2022年成立銀華數字經濟A、東方紅醫療升級A、中歐碳中和A等產品規模已超過10億元,順利度過三年“生死大考”。但更多發起式基金仍面臨嚴峻考驗。截至7月15日,目前還有183只發起式產品將在今年運作期屆滿三年,其中有98只的規模尚不足2億元。
其中,泰康先進材料、申萬菱信國證2000增強、國泰智享科技1個月滾動、國泰君安價值精選、創金合信增福穩健養老一年持有等多只產品已在本月發出了清盤預警的相關公告。這也意味著,留給這些產品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