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與光伏,作為硬科技領域的核心支柱,構筑了現代電子設備與清潔能源的基石。江蘇,憑借其深厚的產業積淀,在這兩大領域牢牢占據全國領先地位。尤其令人矚目的是活躍其中的民營企業——它們在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乃至光伏全產業鏈條上,已經形成顯著的競爭優勢和完備的產業生態。
在深入產業一線調研的過程中,記者清晰地感受到,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強烈依賴持續且龐大的資金“輸血”——動輒數年的研發周期、數以億計的前期投入,即便如此,企業盈利也絕非易事。因此,外部融資的支持,成為撬動創新、驅動產業壯大的關鍵杠桿。這一點,在民營經濟活力四射的江蘇,表現得尤為突出。
金融之水如何精準澆灌民營科技之花?帶著這個核心關切,記者實地走訪了蘇錫常地區多家代表性上市民營企業:從專注氮化鎵功率器件的英諾賽科(02577.HK),到提供高端材料分析檢測的勝科納米(688757.SH);從深耕環保領域新質生產力的仕凈科技(301030.SZ),到引領光伏創新的天合光能(688599.SH),試圖探尋這些企業當前的發展脈搏,以及支撐它們前行的金融力量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2億破局氮化鎵“芯”賽道
在手機充電器中,有一枚指甲蓋大小的氮化鎵芯片。正是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器件,能讓充電效率幾乎翻倍,同時使充電器體積縮小三分之一。
但這枚小芯片,在制造初期并未引起過多關注。英諾賽科首席財務官鐘山向記者坦言,芯片制造業前期需投入巨量資金和人力資源。“在設備尚未配齊的創業階段,銀行敢于向我們提供貸款,實屬難能可貴。”
時間回到三四年前,在傳統半導體產業如火如荼之際,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剛剛嶄露頭角。面對這一新興技術,有銀行選擇“再等等”,也有銀行主動出擊。農行屬于后者,迅速組織團隊開展對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究。
農行江蘇蘇州示范區分行副行長陸銘對記者表示:“項目初期確實有過疑慮,但分行組建專業團隊深度研判其業務與市場前景后,確認了它的巨大潛力。因此,為英諾賽科的第一期產能擴建項目提供了2億元授信支持。在英諾賽科的二期項目中,牽頭組建了銀團,提供授信6.5億元。”
2024年12月,英諾賽科成功登陸港交所主板,成為“第三代半導體第一股”。當時,英諾賽科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氮化鎵芯片制造企業,并且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實現先進的8英寸氮化鎵量產工藝,產能位居全球首位。
英諾賽科在港股成功上市后,農行積極對接企業募集資金回流的需求,為其辦理了該行在江蘇的首筆境內企業境外上市首發登記業務,幫助英諾賽科順利將境外上市募集的資金跨境匯回國內,并用于后續的生產經營活動。
從300萬到3000萬的跨越
2024年,蘇州半導體產業規模突破800億元,全國占比超8%,這一優勢不僅源于英諾賽科等核心企業的貢獻,更得益于覆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及材料的全產業鏈生態。
在走訪多家芯片企業的過程中,一個角色被反復提及:“芯片醫生”。它們如同精密運轉鏈條上的“質檢哨兵”和“故障偵探”,守護著龐大生產線的良品率。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勝科納米,正是這樣一家被譽為“芯片全科醫院”的隱形冠軍。
然而,回溯勝科納米的創業歷程,其技術價值并非一開始就被各界讀懂。2012年,創始人李曉旻將高端芯片分析測試技術帶回國內,落戶蘇州納米城,開始創業。李曉旻向記者坦言,彼時漫長的研發周期和尚未清晰的盈利模式,讓這家技術至上的企業在叩開銀行大門時屢屢碰壁,“吃閉門羹”一度成為常態。
勝科納米的財務負責人回憶道,在公司成立初期,公司尚未盈利,財務報表反映出的償債能力相對較弱。當時,許多銀行對半導體檢測這一新興行業賽道缺乏深入了解,對企業后續發展前景持懷疑態度。
面對這項新技術,也有銀行選擇“主動擁抱”,迅速組建專業團隊深入學習,開展實地盡調,并在調研后高效決策,為企業提供及時的資金支持。
李曉旻對此深有感觸:“農行就是其中一家銀行,一次性提供了3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2020年,隨著勝科納米業務的拓展,農行將其授信額度提升至3000萬元。2021年,授信1億元助力企業建設“面向高端芯片全產業鏈的可靠性分析技術服務平臺”。2022年,農行蘇州工業園區支行牽頭組建7億元外部銀團,支持企業總部及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并承貸4.5億元。
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勝科納米的營收和利潤實現了大幅增長:2024年末,集團營收達到4.15億元,相比2021年增長超過147%;凈利潤從2021年的2750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8118萬元,增幅超195%。2025年3月,勝科納米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江蘇省第700家境內上市公司。
24年穿越光伏周期深水區
走在常州天合光能現代化的廠區,巨大的光伏組件整齊排列。作為江蘇硬科技領域的兩大支柱產業,半導體與光伏共同為這片土地撐起了一幅創新圖景。而天合光能無疑是這片產業沃土中極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當記者與天合光能首席財務官吳森面對面坐下,話題很快觸及這個行業最深刻的烙印——“強周期性”帶來的深刻影響。
“光伏行業從來都是在‘浪潮’中前行的。”吳森對記者表示,“天合光能的發展歷程中,伴隨著多次由行業周期引發的挑戰。從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到2012年歐美發起的‘雙反’調查,再到2018年的‘531’光伏政策調整,以及如今光伏行業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市場始終跌宕起伏。”
“早在2004年,天合光能剛剛起步4年,農行支持了我們第一條組件生產線順利投產,并持續追加授信。”吳森回憶道,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光伏產業遭受重創,當時處于成長期的天合光能急需資金支持。關鍵時刻,農行牽頭搭建銀團,提供20億元貸款,支持天合光能超過500MW的垂直一體化產能投資建設。
如今,從研發、出海、內銷到產業鏈上下游,天合光能的每一項業務背后無不有金融的支持。即便在當前復雜的外貿形勢下,農行仍在今年3月為天合光能實現了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的突破,當日開立主賬戶并完成首筆境外放款3.6億元,助力企業高質量“出海”。
應對光伏行業新一輪產能過剩周期,企業資金需求呈現新特征,吳森透露,天合光能正與農銀投資、農銀資產深度對接,擬通過出讓電站資產股份,并靈活設計運營收益分配機制,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金結構。
與此同時,企業普遍面臨更迫切的長期資金需求。天合光能集團副總裁魏剛指出,當前行業賬期顯著拉長,“產能階段性失衡下,急需金融機構匹配長周期資金支持。”他特別強調,除股權融資外,中長期貸款(尤其是3年期以上)是紓解企業資金壓力、提升資金效能的關鍵。
2000萬破解“誤傷”困局
近年來,隨著科技領域國產替代浪潮與光伏產業等爆發式增長,環境治理需求也日益凸顯。2005年,朱葉與丈夫瞄準這一領域,在蘇州創立了仕凈科技,最初專注于工業污染治理設備的研發與生產。
然而,像仕凈科技這樣的企業,本質上是提供環保科技解決方案的服務商,但因其業務深度綁定并服務于光伏產業鏈,在金融機構的評估體系中常常被“標簽化”地歸入光伏行業。多位受訪銀行人士表示,這種認知慣性,疊加民營企業身份,導致一些金融機構采取相對保守的態度,甚至直接影響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的效率與規模。
“2012年是仕凈科技最艱難的時期,”朱葉回憶道,彼時,光伏行業正值深度調整期。盡管當時仕凈科技的主業是提供光伏環保設備,屬于配套服務商而非光伏制造商,卻因行業分類被簡單劃入“光伏行業”而面臨兩難境地。
農行蘇州相城支行負責人朱鳴回憶道,“2012年,當光伏寒潮沖擊企業時,我們迅速行動,多次實地調研,基于對企業潛力的深刻洞察,運用應收賬款質押 擔保公司增信模式,果斷追加了授信。”
“農行果斷發放的2000萬元貸款,幫助我們渡過了難關。”朱葉稱。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