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深冬,甌江畔的琵琶圩積雪未化,小船劃江而過,船上的碧湖農民背著籮筐、挑著豬籠,乘船來麗水城里趕集,深色木船在江面映出白色倒影。當時,年僅30歲的麗水攝影師吳品禾站在岸邊按下快門,拍下了作品《趕集途中》。
2024年盛夏,日頭直勾勾地照著新建的麗水機場航站樓,屋面鋁板锃光發亮,光影交錯中,建設工人正在高空忙著鋪設外立面玻璃幕墻,汗水將他們的衣衫浸濕。此時,已75歲的吳品禾站在航站樓外,拉近焦距,拍下了組照《建設中的麗水機場》。
“以前,老百姓要肩挑背扛進城趕集,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趕飛機了!”望著眼前這座翩然展翅的現代化機場,吳品禾眼里閃著光。
吳品禾,原浙江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自1979年走上攝影藝術創作道路以來,始終活躍在秀山麗水間,用鏡頭捕捉浙西南山區的交通變遷和城市發展,上千幅攝影作品走出大山,登上國內外獎臺。如今76歲的他頭發花白,腿腳也不那么利索,但談及過往,依舊清晰如昨。
蒼茫起伏的麗水山區,“九山半水半分田”,老百姓原本大都散居山上,生活不易。出一趟門,滿眼都是橫在眼前的大山。
“山高路遠,外邊的東西進不來,新鮮的山貨出不去。出山,靠的是村民的腳力。”吳品禾指著一張14年前拍攝的照片《出山》告訴記者,平均海拔700多米高的松陽縣四都鄉榔樹村,高山生態蘿卜豐收了,卻因交通不便,遭遇賣貨難。山民只能沿著羊腸山道的數千級石階,肩挑背扛運送上百公斤蘿卜下山,“嘿呦”的號子聲在山谷回蕩。
山里人出山賣貨趕集,難。山外人進山拍照,也難。
熱衷農村攝影的吳品禾,經常要往山里跑,可沒少嘗翻越高山的艱苦滋味。“山路蜿蜒曲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彼ΨQ,那時候能吃苦,為了拍上一張好照片,經常要扛著10多公斤重的三腳架,走三四個小時的山路,肩上挎著相機包,帶著干糧,在山里繞一天,常常累到直不起腰。
“后來,社會發展了,帆影從江面消失,四好農村路、農村客運公交通達每個行政村,公路、鐵路興起,交通更加便捷。”吳品禾的攝影路更好走了,相機里的主角更多元了。
他的鏡頭下,定格了不少珍貴的歷史瞬間。從1998年6月金溫鐵路全線正式運營,到2005年12月金麗溫高速全線通車;從2015年12月第一趟高鐵跨越甌江,穿越隧道,順利駛入麗水站,到2020年9月衢寧鐵路運營通車,再到如今,承載麗水人民多年航空夢想的麗水機場迎來第一趟航班落地。
天塹變通途,山鄉變了樣。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
藏在大山里的夢想,正越過重山,順著不斷延展的立體交通網變成現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