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自古以來糧食就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因此,我們必須要種好中國糧、端好中國碗。
種好中國糧、端好中國碗需要嚴守耕地這個“紅線”。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雖然我國國土面積有960萬平方公里,但我國實際能夠種植的面積是19.14億畝,合計面積為127.6萬平方公里,要想養活14億人,任務還是相當艱巨。我們必須以更嚴的政策、更硬的舉措、更實的作風全面落實“藏糧于地”戰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紅線意識,對各類占用耕地的行為嚴厲打擊,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種好中國糧、端好中國碗需要強化科技這個“生命線”。農業技術的進步是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通過科技手段突破糧食增產的瓶頸,是實現糧食“量質”雙提升的關鍵。要想把“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必須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運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加快培育推廣新品種。同時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加快推動農業種植、收割、倉儲、運輸、加工等工藝改造提升,不斷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
種好中國糧、端好中國碗需要堅持富農這個“底線”。一是要嚴格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如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和農機購置補貼等,通過政策補貼可以降低種植成本,提高收入。二是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力度,實現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相協調。三是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土地集約化、規模化模式,推行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讓農民發展的舞臺越來越大、道路越走越寬、錢包越來越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