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高度,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是國家的根基,夯實農業基礎對于推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農業是糧食生產的主要來源,夯實農業基礎能夠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確保國家糧食供應穩定,為國家的安全和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作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其穩定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儲備和供應。通過不斷夯實農業基礎,如改良土壤、推廣高效灌溉技術、研發優質種子等,可以有效提高糧食的單產和總產,確保在面對各種自然風險和國際市場波動時,國家始終能有穩定的糧食來源,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還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同時,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可以引入新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讓農民在同樣的土地和資源條件下獲得更多的收益。此外,發展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產業,能夠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渠道。
推動鄉村產業發展。農業基礎的穩固為鄉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農產品加工產業可以將初級農產品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商品,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鄉村旅游可以利用農村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吸引城市居民前來觀光、休閑、度假,帶動農村服務業的發展;農村電商則打破了地域限制,讓農產品能夠更便捷地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采用綠色種植、生態養殖等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同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護水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確保農田灌溉和排水系統暢通,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完善道路交通網絡,方便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加強電力通信設施建設,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必要的能源和信息支持。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資金支持,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品種,如精準施肥、無人機植保、優良品種選育等,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優勢。政府應通過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勵其發展壯大。同時,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和指導,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各地應深入挖掘本地的資源優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例如,山區可以發展林果業、中藥材種植等;水鄉可以發展水產養殖、水生蔬菜種植等。同時,結合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形成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農業科技人才、農村實用人才、鄉村治理人才等各類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鼓勵人才扎根農村、服務農村。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
推進鄉村文化建設。保護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如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古建筑等。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如文化廣場、圖書館、博物館等,豐富鄉村文化生活。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民俗展覽等,提升鄉村文明程度。
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加大對農村垃圾、污水的處理力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廣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綠色發展模式。加強對鄉村生態環境的監管,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總之,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重要任務。政府、社會、企業和農民應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而奮斗。
(五指山市財政國庫支付中心 王健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