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柏林10月23日電(記者 馬秀秀)當地時間22日,以“新興權利保障:中國與歐洲的視角”為主題的“2024·中歐人權研討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其間,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氣候變化與人權相關議題展開交流。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趙樹坤表示,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更是發展和人權問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對生態系統、自然資源以及人類社會都將產生深遠影響。氣候風險是全球性的,要有效化解必須通過國際合作,重鑄全球氣候治理領導力,整合氣候治理人權機制、氣候談判等多種氣候治理機制。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科研處處長張震指出,環境權是實現生存權與發展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入憲標志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出了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環保策略、法治模式和發展道路,由此步入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的新時代。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王政勛表示,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新發展理念中的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和自然的和諧問題。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堅持綠色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唐穎俠指出,為避免氣候人權過度擴張帶來的空心化、碎片化和權利濫用等負面影響,需要在既有氣候訴訟和環境權發展的基礎上重構氣候人權的概念,符合合法性和相稱性原則,明晰所涉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博士研究生毛成毅表示,在推動基于人權的氣候變化訴訟過程中,國際社會需加強合作與協調,共同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框架和行動計劃。同時,加強司法合作和交流,促進各國法律實踐和經驗分享交流。此外,還需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和幫助,提高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水平。
中歐人權研討會于2015年創立,是中歐在人權領域交流合作的機制化學術平臺。本屆研討會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南大學共同主辦,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德國中國文化基金會承辦,德國明斯特大學、國際哲學學會合作舉辦。(完)【編輯:魏晨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