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肝膽外科主任冷書生正在外學習。
本是學習提高、順帶從繁忙的門診與手術中獲得片刻喘息的好機會,他卻在一場會議剛結束就打車回醫院、徑直奔向了手術室。
一切只因科室打來的一個電話:「5 床,就您昨天在門診收進來的患者,要求您親自做手術。」
冷書生有些無奈,讓來電的醫生先給患者安排麻醉、自己這就回醫院。
科室醫生一聽,更無奈了:「本來人已經推進了手術室,但要親眼看見你在、才愿意麻醉,所以現在又把人推回去了。」
冷書生只得立即打車回醫院,給患者順利做完手術后,再馬不停蹄的返回會議現場。
那個點名要我手術的患者,差點把我告上法庭
在各個外科醫生辦公室內,幾乎每天都會上演著雷同的一幕。每當術前談話時,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幾乎總是發出一致的靈魂疑問:誰主刀?
其中更不乏直奔科室內某個特定的醫生門診而來、希望 TA 主刀的患者。
醫患談話間,圖源:受訪者提供
「醫院并沒有明文規定,掛誰的號就一定要由誰主刀,但在患者的觀念中,似乎向來就是如此。」
在臨床工作幾十年,冷書生表示,早期醫療技術不那么發達的時候,整個科室能主刀的確實就那一兩位:「那會是掛誰的號,只能由誰主刀;但現在整體醫療技術發達了,每個三甲醫院外科科室,基本上都有好幾個醫療組、多名醫生能夠主刀。」
一直以來,冷書生愛好鉆研腹腔鏡技術等微創手術,在院內以及周邊地區逐漸積累了名氣,門診中不乏專程來找他的患者。
看著病房的預約排隊名單上總是擠滿等待手術的人,冷書生高興之余又有些無奈:「近幾年,我給科室里的醫生都進行了相關培訓。膽囊切除手術是其中的一個常規,好幾位年輕醫生都能夠勝任這類常規的微創手術了。」
手術臺上,圖源:受訪者提供
這次「點名」要冷書生做手術的,是一位膽囊結石患者,來找他做的手術正是科里醫生幾乎都會的膽囊切除。
看到冷書生出現在病房、說明由自己主刀并開始講解隨后的注意事項時,患者一家和病房里醫生僵持的低氣壓瞬間消散,手術團隊順利的將患者推上了手術臺。
術后查房,患者恢復良好、躺在病床上一再的感謝冷書生團隊,但緊接在感謝之后的話卻讓病房內的醫生都心里一驚:要不是主任您親自主刀做完的手術,我鐵定要去法院告一下。
「患者信任我的技術是好事,但也有些無奈:整個科室里,要是我一個人包攬手術的話,哪里做得過來?并且作為教學醫院,還有那么多的年輕醫生需要培養。」直到患者出了院,冷書生都還有些后怕。
在科室的醫患談話間里,大多數患者了解到「主任手術排滿了、醫療組內其他醫生也能勝任手術」時,通常同意由另一位醫生主刀。但幾乎每周,冷書生都還是會碰到堅持要自己手術的患者:「患者實在堅持的話,就只能更改手術時間、排隊等著。」
手術臺上的「第二把刀」
「在我們科室,大約有三成來就診的患者十分執著于讓掛號的專家主刀。部分在術前堅持要掛號專家主刀的患者,我們會建議轉入特需病房,治療全自費,但可以自己選手術醫生。」
身處華中地區某三甲醫院的普外科醫生王成(化名),在術前談話時對此已經司空見慣,最終選擇轉入特需病房的是極少數:「說實話,以目前的醫療需要和績效壓力,整個醫療組在手術日連軸轉都不一定能把所有的手術做完,讓某一個專家按照患者患者的意愿、主刀做完整臺手術,有些不太現實。」
一邊是不退讓的患者,另一邊是做不完的手術。手術團隊往往會按照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來進行這臺手術:按照患者意愿確定好的「主刀醫生」承擔整臺手術的關鍵部分,其余手術的操作步驟則由同醫療小組內其他醫生進行。
醫患之間的認知差異,巧妙的讓「第二把刀」出現在了手術臺上。
圖源:圖蟲創意
在王成看來,這并不算是一種隱瞞:「在進行很多大型手術的時候,整場手術由多位醫生接力進行是常有的事。對于患者來說,只要參與手術的醫生具有相應的手術資質和扎實的經驗,并且能夠勝任這臺手術,那最終的手術效果并沒有差異。」
「有時候為了帶年輕醫生,主任或者醫療組長全程都不會上臺,在一旁密切觀察和指導操作。」手術臺上出現「第二把刀」的情況,在西部地區骨科醫生李立(化名)的科室內也很常見:「通常來說,不管是跟患者溝通好的『主刀醫生』只操作關鍵部分,還是完全不操作,都不會跟患者直接說明。」
「反正患者麻醉在臺上,家屬等候在手術室外,沒有必要點明。」李立認為的沒有必要,來自于對手術后續的病情溝通的擔憂:「如果患者家庭了解到不是由這位醫生完整進行的手術,但與此同時,患者本身就會出現一些正常的術后反應,這就很難說清楚了。」
沒有患者,會是預謀投訴醫生的
在律師張永泉看來,「第二把刀」在術前溝通時的巧妙隱身,由醫患認知的差異引起,雖然表面上并不違反任何法律條例或醫院規定,但從長久的醫患關系看,極易稀釋兩者之間的信任。
此前,張永泉所在的律所接待過不少出院后的患者家庭,其中不乏關于「主刀醫生不是掛號醫生」的法律咨詢:「曾經業內還有一則讓人哭笑不得的咨詢:患者家屬等在手術室外,卻在走廊上碰見本應該在臺上給患者手術的主任。」
在訴前的民事調解中,盡管事后手術團隊向患方不斷解釋:當時正在麻醉以及做手術前期的準備,負責主刀的主任臨時處理其他緊急情況后、按時出現在了手術臺上,依舊陷入了自證的困境。
面對類似的法律咨詢,張永泉大多數時候并不會接手這樣的案件:「從法律的層面講,確實成不了案、甚至不算醫療糾紛。醫療糾紛多在于醫生的技術問題,而『掛誰的號、由誰主刀』更偏向是對于手術團隊服務方面、針對醫療合同的一種投訴;其次,手術住院病人不像在門診,為了牢記醫囑、在門診間錄音而偶然留下了相關記錄,對患方也很難舉證『術前承諾了某某親自手術』。」
對于醫生來說,張永泉律師更建議在手術前直接向患者說明具體的主刀情況:「沒有哪位患者是有預謀的要去投訴、甚至起訴醫生;但與此同時,也需要避免的不必要的風險,或是讓個案的發生在輿論之下不斷發酵、進一步消解醫患信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