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火爐”;臨汾是中國人民的“故鄉”;晉中是山西的“心臟”。山西正經歷特大降雨。
山西晉中長源河大橋橋臺被沖毀,鐵路雙向中斷。圖/人民視野
據山西省氣象局介紹,10月2日20:00至10月6日20:00,忻州南部、呂梁、太原、陽泉、晉中、臨汾、長治等地累計降雨量超過100毫米,臨汾北部、晉西南部等地超過200毫米,遠超往年平均水平。山西年平均降雨量在400-500毫米之間,這意味著極端降雨地區在短短4天內就遭遇了近半年的降雨。
10月7日,山西運城平陸縣黃河三門峽大壩開閘泄洪。圖/視覺中國
短時強降雨造成山西多地內澇等地質災害:農田被毀、村莊被淹、鐵路道基被沖毀、平遙古城部分城墻倒塌、新疆段山西汾河面臨決口危險。然而,它在互聯網上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有山西網友調侃“無人問津”。
一名交警站在積水中指揮交通,確保車輛安全有序通過積水區域。圖/人民視野
就在前段時間,我國很多地方都急需動力煤。山西率先行動起來,一手保障了14個省份的煤炭供應,保障了很多家庭今年冬天的取暖。我們不能不關注山西這個中國人民的大“熔爐”。
或許,很多人對山西的認識僅限于煤炭。但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山西汾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輻射最廣、影響力最大的移民發源地之一。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里最像中國人的“家鄉”。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親河。圖/圖蟲·創意
汾河之濱是中國人民的“故鄉”
展開山西版圖,716公里的汾河自北向南流淌,幾乎流經山西一半的領土,并匯入黃河。
汾河與黃河交匯處,渾濁與清澈分明。攝影/薛軍
汾河流域地形十分特殊,總體呈現“兩山夾河”的地理格局。如果用古人選擇居住時“背山面水”的角度來看,這里幾乎處處都是“風水寶地”。
汾河流域地形圖。太岳山脈位于太行與呂梁之間,汾河沿岸。映射/
山有呂梁、太行。如果從省會太原向南看,“左手指太行山,右手指呂梁山”。這兩座雄偉的山脈南北走向,在汾河兩岸相對。在古代,它們為平原居民提供了自然棲息地。今天的屏障使山西礦產資源豐富。
龐泉溝位于呂梁山脈中段交城縣境內。攝影/劉和平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發源于山西北部,一路向南流經山西大部分地區。它在兩山之間的黃土帶沖積了一片狹長的平原,包括太原盆地和臨汾盆地。他們都有肥沃的土壤和萬里良田,極其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這里除了有山脈提供的天然屏障和水源灌溉的肥沃平原外,還擁有古代最珍貴的鹽。有學者認為,古代建都蒲坂(今鄆城永濟蒲州鎮)的炎帝與以鄭州為大本營的黃帝,因鹽的歸屬而爆發坂泉之戰。池塘,戰場就在今天的鄆城。
山西運城的七彩鹽湖。攝影/薛軍
汾河之水從天上來,落到地上,像一條鑲滿珍珠的絲帶,連接著新定、太原、臨汾、運城四個盆地。如今,它養育著全省近40%的人口,塑造著黃土。高原上的“天府之國”。
因此,文明的痕跡很早就出現在這片土地上——中國已發現的70、80處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山西就占了20多處,其中不少分布在汾河流域。僅襄汾一處,就有舊石器時代的“丁村遺址”和新石器時代的“陶寺遺址”。前者繼承了北京人與下端穴居人的北京人,并已相連近30萬年。
陶寺遺址,中國最早的遺址之一。圖/土沖·創意
按照譚其驤先生的觀點,古代歷史上,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的活動主要在晉南,有“堯都平陽”(今臨汾)和“舜都蒲坂”(今蒲坂、永濟、運城)。太守)、“于都安邑”(今鄆城夏縣),三代英明的君王、英明的統治者先后開啟了中華文明的“童年”,汾河流域也承載著中國的“童年記憶”。從這個維度來說,她確實是中國人的“家鄉”之一。
杏花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一件小口尖底甕。攝影/、圖片/回圖網
然而,真正讓這里成為無數中國人的“故鄉”的,是那棵枝繁葉茂的大槐樹。
汾河流域就像一座自給自足的城市,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平原面積太小。太原盆地和臨汾盆地的面積加起來只有1萬平方公里,只有關中盆地的四分之一,四川盆地的二十六分之一。
太原汾河二庫群山環抱,平原稀少。攝影/施剛澤
因此,當人口激增時,土地資源的短缺迫使山西人背井離鄉,踏上征程。間接創造了“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祖傳文化,也創造了晉商遍布天下的傳奇。
“問我家鄉在哪里?山西洪洞的大槐樹。”這兩首民歌已經流傳了數百年,在華北老一輩人中幾乎家喻戶曉。隨著華北地區人口不斷遷徙,移民的后裔已遍布全國各地。據學者考證,“洪洞古大槐移民”分布在全國11個省市的227個縣(葛建雄說)。
山西臨汾洪洞大槐樹祭祖廣場,是各地人們尋根問祖的地方。圖/視覺中國
因此,當很多人問起“祖先之謎”時,往往得到相同的答案:“我們家搬到了山西洪洞縣的那棵大槐樹下。”
“銀谷”曾掌控中國金融命脈
如果說大槐樹移民是“國家政策”推動的,那么晉商的輝煌則是山西人自己努力奮斗的結果。晉商聚居的榆次、杞縣、太谷、平遙等晉中縣區,曾是山西乃至中國的商業中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平遙古城是中國唯一完整的古縣城。攝影/焦曉翔
明清時期,山西的手工業和制造業已初具規模。面對“地少人多”的現狀,大批山西人開始主動離開家鄉,進入商界。
明代,他們的活動主要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隨著清朝的擴張,晉商也越過長城,走向東部三省、內外蒙古乃至俄羅斯。朔州殺虎口作為與蒙古貿易的西入口,是晉商西進經商的必經之路。著名的“上西關”就源于此。
據清代晉商商路記載,山西中部的太谷是晉商商路的中心點。圖/F50BB
而晉中,由于地處“晉中”,成為南北交往的重要經濟中心。利用這一地理優勢,晉中人逐漸發展壯大,到清初成為晉商的中流砥柱。他們從汾河東岸出發,走遍全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于把這里變成了山西乃至中國最富有的地方。
由于晉商路途遙遠,攜帶現金不便,兌換業應運而生,成為著名的“山西錢莊”。 1824年,中國第一家銀行——日升昌在平遙成立。它是國家金融的佼佼者,開創了國家金融的先河。上海的外灘和北京的金融街都是“年輕一代”。
平遙日升昌票號,現為中國票號博物館。攝影/秋影隨風、圖畫/圖蟲·創意
到清末,全國銀行賬戶已達51個,山西境內“壟斷八斗”錢莊有43家,其中22家位于平遙古城,基本掌控了國家金融命脈。
隨著晉中人民“商業帝國”的擴張,一車車的金銀源源不斷地從四面八方運回杞縣、太谷、榆次、介休、平遙等縣,晉商大院也相繼建成。晉中。拔地而起,一座座連巷的房屋,“不知從地上掉了多少千萬”。
分布晉中大院。圖/F50BB
《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白銀帝國》等影視劇的傳播,讓人們在銀幕上一睹了晉商的住宅樓和晉商的生活。前兩部影視劇都是在杞縣喬家大院拍攝的。喬氏家族是晉中首屈一指的富商。
喬家大院里,“載中堂”是喬家大院主人喬致庸的名字。圖一攝影/石耀辰、圖二攝影/李文博
晉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銀谷”。
中國最多、最好的古建筑在山西
悠久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造就了山西悠久的古代歷史,并為今天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也許你聽過這樣一句話:“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一部中國古代建筑的百科全書。
洪洞縣廣勝寺飛鴻塔是我國琉璃塔的代表作。攝影/李平安
從數量上看,山西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居全國第一。山西已發現宋、遼、金以前的古木結構建筑100多座。全國僅有的三座完整的唐代建筑都在山西。即使算上不全的,山西也占了一半。五朝時期的建筑全國僅存6座,而山西就有4座之多。元、明、清時期的建筑數不勝數。
五臺山佛教建筑群規模宏大。攝影/龔月賢
從品質上來說,山西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是中國很多石窟的模板。山西省五臺縣南禪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始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關吉曾聲稱,中國沒有一千多年的木結構建筑。如果說要對得起日本的話,梁思成和林徽因發現的佛光寺打破了這個傲慢的結論。
五臺山擁有中國最大的佛教建筑群,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平遙古城是中國唯一一座完整的古縣城,時間仿佛凝固在遠古時期。在晉城、長治、運城、臨汾等許多寺廟中,至今仍保存有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絢麗多彩的壁畫和雕塑。其品質在國內首屈一指,堪稱國寶。
佛光寺東殿的唐代造像;南禪寺大殿內。圖片/視覺中國;攝影/王牧
如果說山西是一幅畫,那么黑色就是煤炭和醋,黃色就是壺口瀑布和黃土高原,紅綠就是遍布山西的紅墻綠瓦古建筑。
在這場特大降雨引發的災害中,平遙古城部分城墻面臨倒塌的危險。幸運的是,如此重要的文物被工作人員及時修復。至于更多散落在山西各地的古建筑,村鎮里,田野里,或者不那么“重量級”的,還好嗎?希望遭受雨災的山西人民平平安安。讓我們一起渡過這個難關吧。山西加油!
山西暴雨牽動全國人民的心
山西省防災服務臺志愿者核實
現將急需的救災物資匯總如下: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