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北京訊(記者賈珺)記者10月28日從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獲悉,2024年第三季度,北京市8.05萬家法人和其他組織賦予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以下簡稱統一代碼),涉及市場監管、民政、編辦、司法等7家登記管理部門的13類組織機構,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統一代碼賦碼量快速增加,同比增幅超過50%。截至9月底,北京市存續機構累計賦碼總量268萬家。
從區域分布看,賦碼量排名前3位的是通州區、朝陽區和昌平區。從同比增幅情況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區、平原新城的大興區和亦莊開發區同比增幅較大,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區增幅尤為明顯。
從重點行業分布情況看,戰略新興產業賦碼機構同比增幅超過1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數字創意產業和相關服務業同比增幅明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同比增加尤為顯著,同比增幅超過160%。
從戰略新興產業各功能區分布情況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區同比增幅突出,增幅超過70%,并且通州區戰略新興產業所有行業同比均為增加,其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幅尤為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區同比增幅近1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數字創意產業同比增幅較大;平原新城同比增幅近4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數字創意產業和相關服務業同比增幅較大;中心城區和生態涵養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同比增幅較大。
高技術產業(制造業)賦碼機構同比增幅近20%,其中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同比增幅較大。從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各功能區分布情況看,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同比增幅近40%,其中醫藥制造業同比增幅突出,增幅達150%;平原新城同比增幅超過130%,其中醫藥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同比增幅顯著。
從機構類型看,賦碼量較大的依次為企業、個體工商戶、基層工會、律師執業機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事業單位、律師執業機構同比增幅較大。
據介紹,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深入推進,統一代碼的服務領域從簡單的身份標識向信用監管轉移,在信用主體識別、信用信息公示、失信行為追溯等方面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在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體系中,統一代碼作為重要數據生產要素,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