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習近平總書記閩皖之行中,一個關鍵詞被多次提及,那就是“拼搏”。拼搏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口中的高頻詞,曾在多個場合被公開強調,例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就要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說:“無數平凡英雄拼搏奮斗,匯聚成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洪流 。”拼搏是時代的最強音,人生因拼搏而精彩,中國式現代化因拼搏而加速前行。
拼搏繪就夢想的藍圖。從因海而困的風沙島到向海而興的生態島,從靠海吃海的傳統漁村到”文化涵養、漁旅融合”的“全國文明村”,從一葉扁舟謀生計到以海為名引客游的幸福生活,二十余載光陰荏苒,東山島民唱著“海水平波波,槳尾利過刀。無我著(這樣)勤討,就無魚仔烤”的鼓勁歌謠,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發揚“敢為人先、拼搏向上”的精神,大力推進漁業轉型升級,使東山島成為《我們來了》《旅游任意門》等多個熱門綜藝和電影的取景地,成為無數人心馳神往的“詩和遠方”。
拼搏,讓我們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用他們的拼搏故事詮釋這一真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之禍遭受宮刑,但他并未因此沉淪,而是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當代作家史鐵生,面對母親離世、自己病情惡化等多重打擊,依然以筆為劍,以紙為盾,將個人經歷融入寫作之中,用文字表達對生命、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先后創作《病隙碎筆》《我的丁一之旅》等多部優秀作品。“寒門貴子”鄒貝貝,父親身患侏儒癥、母親長期患病,身高只有在1.17米的她,刻苦學習,勇敢去闖,最終以專業第二的成績保研至北京交通大學,逐步實現自我價值。拼搏,讓一個個精彩故事上演,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的無限潛力和偉大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拼搏精神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唯有拼搏,才能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才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去克服困難,戰勝挫折,一步一個腳印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拼搏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身逢偉大時代,我們擁有無限的可能和廣闊的前景。讓我們攜手同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上,揮灑青春的汗水,釋放青春的激情,以拼搏為筆,以夢想為墨,用力書寫一段段永不落幕的不朽傳奇。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蔡忠楷(武穴市委組織部)
責編:曾達飛【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