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到2025年,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工作機制不斷完善,保護傳承體系更加完善,各族優秀傳統手工藝得到有效保護,傳承發展發展模式初步建立,產業發展活力顯著增強……”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著力推動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
在陜西,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一直是文化和旅游部門關注和培育的重點,其產業化道路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以化州皮影雕刻技藝、鎮巴宣紙傳統造紙技藝、三面柳編技藝等為代表的傳統手工藝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廣泛帶動了當地農民在民間開展工藝品加工生產。結合實際,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積極力量。
“雕刻光影”讓本土文化煥發光彩
來到渭南市化州區的游客,常常被這里彌漫的皮影文化所吸引。作為中國皮影的發源地和故鄉,化州區依托本土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發展本土手工藝,打造完整產業鏈,形成標志性文化產業價值體系,扎實推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路。
“滑縣皮影歷史悠久,藝人眾多,形成了大量的文化品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亮點。每年都有很多外地客商來這里訂購皮影。當地有很多博物館、展覽館都在介紹皮影的制作。”皮影,可以滿足游客對皮影藝術的喜愛和向往。”滑縣皮影傳承人薛紅泉表示,每年大量游客到滑州區旅游,不僅增加了當地皮影的銷量,也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游客不僅可以參觀皮影雕刻工坊、參與互動體驗,還可以觀看皮影表演,感受皮影藝術的魅力。
在化州區,皮影雕刻技藝的產業化發展,帶動了當地大量農村群眾投資工藝品生產。皮影產品市場不斷擴大,遠銷國內外,化州區已成為全國著名的皮影藝術集散地。它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基礎,但更多得益于新時代的不斷開拓進取,優化資源配置,加強人員融合,打造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早在2020年,“化州皮影”就已在法國注冊國際商標,國際知名度大幅提升。
王天文,73歲,滑縣皮影國家級傳承人。他是化州人,見證了皮影戲的發展和成長。從小接觸皮影,讓他走上了皮影雕刻的道路,并為這門古老而神奇的民間藝術傾注了半生的心血。 。他告訴記者,以前皮影是皮影表演的雕刻道具,但現在皮影受眾面廣泛,喜歡皮影的人也很多。這為手工藝品帶來了新的爆發性增長點,增加了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
“楚墨留痕”譜寫手工藝新篇章
鎮巴縣位于陜西省最南端的大巴山腹地。由于其獨特的人文和生態環境,成為具有千年造紙傳統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地有造紙作坊100多家,年產原邊紙1萬多捆。當地生產的鎮巴宣紙遠近馳名。
當地宣紙廠利用陜南豐富的綠檀資源,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工藝精湛,品質優良。產品榮獲國際獎項及國家、省級獎項50余項。經過20多年的不懈發展和拼搏,當地名優產品“勤寶”宣紙擁有自營出口權,形成全面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開拓國內外消費市場,成為重要的出口創匯企業。縣域經濟發展、農民富裕。重要產業。同時,當地每年生產近100噸各類宣紙,??銷往11個國家,年創收近70萬美元。
通過擴大宣紙產業和免費技能培訓,周邊群眾掌握了謀生致富的技能,也形成了當地生產宣紙的工匠平臺,取得了實效。助力鎮巴縣經濟發展、農民致富。鎮巴宣紙傳統技藝非物質傳承人胡明福說:“我們的宣紙生產是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平臺和出路。它彰顯了我們賦能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使命。我們將以此作為我們的鄉村振興戰略宏偉工程,不懈努力,取得更大成就。”
鎮巴縣先后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坊、宣紙博物館、宣紙文化產業園等一批配套項目,不僅有展示和銷售中心,還有著名藝術家和手工造紙研究中心基地、造紙工坊、農耕文化體驗民俗館以及農業旅游園、綠檀樹種植基地等,可以直觀、全面地展示手工造紙的全過程,滿足當地文化發展和旅游發展的實際需求。
當地文化和旅游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鎮巴縣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農民和手工業從業者將直接受益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的能力致富的同時,也有效提高了自己的致富能力。這讓當地群眾認識到民族文化遺產,更加自覺地參與到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弘揚中。
“劉依依”創造巨大財富
陜北三縣的柳編技藝歷史悠久。定邊、安邊、靖邊縣人民用柳條編織油筐、酒筐、簸箕、竹筐、篩子等,已成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隨著三邊地區工業化的不斷推進,柳編技藝已在全縣普及。現有織布工2000余人,年純收入過百萬元。當地人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手工藝技術,創造出400多種柳編制品,滿足不同人群的居住、家居、裝飾需求。柳編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日本、美國、法國、德國、瑞典、波蘭等國家,年銷量達38.5萬打。柳工也成為當地重要的從業者。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相關從業者還在不斷增加。
三方地區及時成立了一批手工業協會和柳編工廠,組織柳編愛好者參加免費的手工藝技能培訓。同時,當地政府多措并舉,招募貧困家庭人員加入學習隊伍,推薦其產品參加廣交會等博覽會、展銷會等展示和銷售活動,以吸引貧困家庭的學習。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三面柳編技藝市級傳承人張麗萍說,自從學習、制作柳編以來,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離開陜西,把柳編作品帶到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喜愛。不僅是張麗萍,還有很多當地人參與柳編的制作。三地的知名度也因柳編而遠播。
“6月14日,陜西省政協召開‘延續歷史文脈、銜接現代生活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月度咨詢座談會,陜西省取得積極成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大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轉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方面,各地文旅工作者將繼續努力,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發展。圍繞非遺、科技、教育、金融等,推出一批非遺特色鮮明的主題旅游線路和游學旅游產品,深化“非遺 ”成果轉化,讓廣大群眾親身體驗感受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 (秦怡趙明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