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26日,正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血管外科成立十周年之際,“2024錢江泛血管智慧醫療發展論壇”在杭州舉辦。會議以探索智慧醫療背景下泛血管學科發展為宗旨,努力營造創新、務實的學術氛圍。
本次會議邀請國內外多學科專家共聚一堂,探討人工智能發展賦能泛血管疾病診療快速發展的新方向。在泛血管疾病早期診斷、手術規劃、長期功能評價、慢性創面的診療新技術等方面進行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專題研討。
近年來,浙大二院血管外科在泛血管疾病一體化診療的新模式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臨床醫學研究的拓展。本次會議上,影像結合AI人工智能的新型影像技術,成為與會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去年3月,浙大二院血管外科陳兵主任曾遇到一位60多歲的男患者,當時該患者因為背部隱痛不適來就診,做了CT等檢查后,多維影像CT結合人工大數據智能系統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發生腹主動脈瘤的風險很高,建議他盡快手術,以防動脈瘤破裂危及生命。但該患者覺得自己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經過再三猶豫,他最終還是拒絕了手術。
結果到了7月的一天,意外發生了。這位患者突發腹痛,被緊急送到浙大二院急診搶救。陳兵主任在手術時發現是腹主動脈瘤破裂,位置和幾個月前影像判斷的結果完全一致。
“其實我們早在4個月前就已經通過影像和人工智能系統預見了風險。如果當時這位患者能聽勸,及時進行手術,就能避免出現腹主動脈瘤破裂的兇險情況發生,治療費用也會大大降低。”
陳兵主任介紹,血管影像和人工智能鏈接,從以往判斷血管的結構改變到功能評價,通過影像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可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大數據分析,對手術方案及預后進行預判,包括血管管腔狹窄程度評估、手術方案的規劃、術后血液動力學的改變等,從而選擇對患者獲益最大的治療方式。
隨著老齡化社會發展,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民眾健康“第一殺手”。圍繞心血管、腦血管和周圍血管的泛血管疾病診療,已成為微創技術高速發展的學科群。
2014年,在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院士領導下,陳兵主任醫師承擔組建血管外科的任務,自此開啟浙大二院血管外科紀元。2014年10月27日,血管外科開出首條醫囑,標志著該學科在浙大二院生根發芽,填補了學科空白。據了解,血管外科建科第一年,就為近千名患者實施診療。精湛的手術技術、真誠的服務態度和良好的治療效果,各類疑難病例在血管外科團隊的悉心治療下獲得新生,在患者間迅速建立口碑。
十年來,血管外科作為醫院急診搶救重要力量,成功搶救多例疑難復雜患者。2016年,由血管外科牽頭在濱江院區成立了“創面門診”;2022年在博奧院區成立了國內首家“血管保肢治療中心”,受到我國創面修復領域權威專家付小兵院士的高度肯定。
陳兵主任表示,血管外科將充分融入浙大二院建設世界一流醫院的發展大局,努力爭當“效率醫療”改革和精細化管理的標桿,在服務患者上孜孜以求,在臨床研究上不斷求索,努力為百年名院增添新的風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