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民族認同”,缺乏身份意識,必然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要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有重大意義。
堅持政治思想引領。各民族要堅持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想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持續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各民族堅定不移向黨中央看齊,切實把握好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和自身成長的正確方向。同時,扎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進基層、到農村等活動,選樹一批在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等方面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引導各族有志青年爭做愛國敬業、返鄉創業發展、回報社會的表率,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濃厚社會氛圍,不斷增強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性、堅定性。
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不論是在汶川大地震、新冠疫情、或是河南鄭州特大暴雨、亦或是超強臺風“摩羯”等重大災害面前,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主義精神,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戰勝各類艱難困苦,這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的偉大成果,是國富民強的生動寫照,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的強大力量。我們要高舉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的旗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才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不斷砥礪前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深化文化認同理念。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建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要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用多種形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參與國際人權對話和交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各族群眾意識到只有國家強了,中華民族好了,自己才能過上好日子,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面向未來,我們要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不斷增進各民族大團結,讓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走的更加堅實且自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