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王蒙再憶“在伊犁”: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深情的共同體
中新社記者 高凱
“在那段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我們是民族的共同體,是命運的共同體,價值的共同體,文化的共同體,還是生活的共同體”,29日,著名作家王蒙作品《在伊犁》再版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王蒙當日再憶“在伊犁”,感慨稱,“于我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深情的共同體”。
1965年,王蒙來到伊犁,在伊寧市巴彥岱鎮(原紅旗人民公社)勞動。他吃住于農民家中,掄起坎土曼,學習維吾爾語,愛上奶茶泡馕……這六年的經歷,成為他后來創作“新疆敘事”系列作品的寶貴源泉。寫作于1983年至1984年間的《在伊犁》系列作品,正是以他的這段經歷為背景。
《在伊犁》共收入《哦,穆罕默德·阿麥德》等九篇作品,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結集出版。2024年重新出版的《在伊犁》,對該版本進行了重新編輯修訂,特別恢復了后續版本沒有使用的代序——《故鄉行——重返巴彥岱》一文。該文是王蒙1981年在離開新疆近兩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彥岱,和他的維吾爾族農民兄弟把酒言歡,用深情的筆觸寫下的,既感人至深,又對《在伊犁》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被認為是探索王蒙文學藝術價值的一個重要范本。
《在伊犁》中,王蒙有意回避了職業的文學技巧,通過散文化的日常生活敘事,塑造出眾多可愛可親可敬的人物形象,意蘊豐富的同時,視角別致有趣。“那可能確實是一段困難的日子,別人也問我,怎么你寫出來顯得那么高興”,王蒙當日表示,因為自己感受到“愛護”,“我很感恩,‘恩’正是身邊人給我的深情”。
回憶起當年在伊犁的生活點滴,王蒙直言,直到如今一提到新疆還是感到非常興奮,“我是在一個艱難的時候到的新疆,到了伊犁,但是,我在那確實感受到了快樂和幸福……”“這種深情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的深情,也許是40年后再出《在伊犁》的意義所在。”王蒙說。
就在不久前的10月15日,筆耕不輟70載的王蒙迎來90歲生日,談及自己樂觀積極的青春心境,這位“高齡少年”笑言:“快樂是應該的,快樂是自己對自己的責任。”(完)【編輯:蘇亦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