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為榜樣,團結奮進、砥礪前行,匯聚起共襄強國盛舉的磅礴力量。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谷文昌紀念館時談到,要見賢思齊,像他那樣做人、為政,“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新時代新征程,我們當見賢思齊,從前人的感人事跡和光輝履歷中汲取榜樣的力量,匯聚信仰之力,積聚鉆研之勁,讓點點螢火蟲般的“家國榮光”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志存高遠,堅定愛國信仰,爭做“以造福人民為榮”的追夢人。王振義院士以“一株清貧的牡丹”為人生態度,開創腫瘤誘導分化療法,無私公開治療方案,捐贈所獲獎金,拯救千千萬萬個家庭。谷文昌同志不舍晝夜帶領人民群眾防風治沙、興修水利、發展經濟,將飽受天災的“蝶島”變成了一顆閃亮的明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黨員干部肩負重大使命,當牢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將“個人的理想”融入“民族的夢想”,將“個人的收獲”融進“人民的幸福”,將“個人的價值”融入“時代的價值”,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小我”融入“大我”的舞臺中綻放光芒。
精益求精,強化學習熱情,爭做“以創新發展為榮”的逐夢人。面對技術最復雜、難度最大的載人航天工程難題,王永志院士以深厚的知識底蘊和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帶領團隊實現載人航天10年抵40年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一項從無到有的新技術、從0到1的新事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變化的背后往往是廢寢忘食的知識積累、不懈創新的專精覃思。身處越來越復雜的環境,面對越來越艱巨的任務,黨員干部當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在“識變”中探尋新規律,在“應變”中熟悉新技巧,在“求變”中主導新潮流。
追求卓越,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爭做“以實干攻關為榮”的筑夢人。縱觀中華民族發展史,總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執著進取、精益求精、主動擔當,不懼千難萬苦、風吹雨打,用啃硬骨頭的勁頭干出利國、利民、利長久的不平凡業績。看著鹽堿地小麥低產該怎么辦?李振聲院士用“小偃6號”給出了答案。他堅守麥田22年,迎難而上,刻苦攻關,培育一粒種,卻讓國家多產億斤糧。在英雄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干部”以“干”為先,就該“實干”出“實績”,不怕道路崎嶇,一往無前,步履不停,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偉大時代呼喚英雄、造就英雄。”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和歷史之變,我們當以英雄模范為榜樣,將愛國情融入血液,將鉆研勁化作行動,志存高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步履不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干事態度,讓個人的青春在不懈奮斗中豐盈,讓平凡者的榮光點亮祖國的廣闊天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