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 12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報》發表題為《“高原明珠”滇池煥新面貌》的報道。
湖上碧波蕩漾,天空白云繚繞,紅嘴鷗振翅……“高原明珠”滇池正以其和諧的生態、充滿生機的氣息向世人展示。生機勃勃,永恒的鄉愁。昆明市民感嘆:滇池的水越來越清澈,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近年來,昆明堅決全面整治滇池沿岸違法建設,綜合采取“源頭截污、精準防治、科學補水、生態綠化”等措施,促進滇池水質改善。整個滇池每況愈下。 2023年1月至11月,滇池水質繼續保持四類。
當前,昆明正在統籌考慮滇池保護在城市發展中的核心因素,進一步處理好滇池保護與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關系,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促進產業和城市新增人口的走向。滇池下游流域的布局,使“人、城市、湖泊、產品”的關系更加和諧。
著力整頓城市水和諧
昆明池長三百里,綠花海藻十洲。 “高原明珠”滇池古稱“滇南澤”。湖面面積309平方公里,分為草海和外海兩部分。 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通報了“云南昆明晉寧長腰山過度開發,嚴重影響滇池生態系統完整性”典型案例,指出昆明“城市建設環滇池“環湖”、“沿線開發”突出。
為全面徹底完成問題整改,昆明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堅持“違者拆”和“該拆者毀”并重。一律拆除”,一律拆除違法項目,一律拆除經批準、符合法律法規的項目。但從長遠來看,凡是不利于滇池保護的項目都要拆除,要堅決全面整治滇池沿岸違法建設問題。據介紹,經過兩年努力,昆明市共拆除違法違章建(構)筑物111.9萬平方米。滇池路湖邊減少建設用地17250畝,建筑面積639萬平方米。滇池1、新增二級、三級保護區綠地面積約192萬平方米,從根本上扭轉了滇池沿線過度開發的問題。
記者走訪滇池沿線了解到,不少問題已得到整改。在長腰山區,臨湖的山坡上,大量的別墅已經消失。滇池一、二級保護區內的違建別墅等違章建筑已被拆除。錯落種植的云南松、香樟、南天竹等喬灌木,與湖光山色融為一體。
滇池沿岸違法建設整治行動,讓昆明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昆明是春天的城市,綠色是昆明的底色,綠色發展應該是昆明必須走的發展道路”。堅持。”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劉洪建表示,拆除違章建筑只是第一步。關鍵是要轉變發展理念和思路。
滇池流域面積2920平方公里。它約占昆明市土地面積的14%,承載著全市約67%的人口和77%的經濟總量。正確處理城市發展與滇池保護的關系尤為重要。昆明統籌考慮滇池保護核心因素,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產業和城鎮新增人口向滇池下游布局,使“人、城、湖、業”之間更加和諧。
據了解,昆明市新一輪“三區三線”劃定中,新增185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中,有118.4平方公里布置在滇池流域外。當前,昆明正圍繞形成以滇池、西山為綠色中心的循環昆明都市圈新空間格局目標,高標準規劃建設公園城市,制定實施三年規劃公園城市建設行動,進一步促進城市品質提升。 “七大行動”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針對滇池沿線違法建設暴露出的監管約束薄弱、規劃執行不嚴等問題,昆明完成了滇池沿線湖濱生態紅線和湖濱生態黃線“兩線”劃定,啟動“一湖一規”修訂工作,制定25項新制度,拉緊制度籠子。 2023年11月30日,新修訂的《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正式公布,為加強滇池保護提供法律支撐。
現在,每到節假日,滇池周邊濕地公園的游客絡繹不絕。 “以前水污染嚴重的時候,我們都避免跑步,更不用說開車了。”昆明市民王猛帶著孩子沿著滇池綠道跑了一會兒,就打算去海虹濕地玩。
從“人進湖退”到“人進湖退”,滇池保護管理堅持系統規劃、科學管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源頭控制和攔截,節能減排;堅持生態修復和制度完善;堅持社會共治、綜合治理。 “走過彎路后,我們對下一步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滇池已成為共識。
劉洪建表示,我們教育引導干部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牢記“滇池是用來保護的,不是用來開發的”,形成了全市上下“合力保護,不合開發”。 “搞規模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想共識。
精準防治污染減排
滇池位于昆明主城下游。它是流域的集水和出水通道,也是城鄉生產和生活污染物的受體。保護和治理滇池的關鍵是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為此,昆明正在加快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擺脫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發展模式。
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推動產業全流程綠色發展,通過“退城退園”和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不斷擴大綠色產業規模。目前,昆明數字經濟、現代金融、總部經濟等新興產業正在加速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針對主城區雨污水混流問題和污水外溢影響滇池水質問題,昆明市實施雨污水分流改善三年行動城市。”昆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完成新建(改建)排水管網約164.46公里,完成庭院小區雨污分流工程5282個、262個完成城中村和997個老舊社區排水管網改造,完成雨污混接錯接點4333個。今年年底,基本完成主城區二環路范圍內雨污分流改造。
“目前,滇池流域共建設城市凈水廠28座,設計處理能力236萬立方米/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滇池流域809個自然村已實現全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超過90%。同時,昆明還建成并投產了6座焚燒發電廠,處理能力為7680噸/日。滇池流域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
農業面源污染一直是滇池的重要污染源。據昆明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昆明已調整環湖路湖邊花卉蔬菜等“淹施肥”作物1.09萬畝,正在穩步推進6000畝滇池流域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工程和7000畝有機肥替代示范工程,有效減輕農業面源污染負荷。
為進一步提高滇池保護治理措施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昆明市深入分析滇池沿線入湖污染物主要來源,找準癥結,對癥下藥。比如,滇池航道、截污管網等問題,旱季“豐收污染”,汛期“單存、一次性”。昆明堅持每年組織開展清理河道、清理管道、清理池塘的“三清”行動。今年以來,累計疏浚河道溝渠13.43萬立方米,清理管道874公里,清除泥沙3.5萬立方米,有效減少入湖污染負荷。
此外,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是壓實滇池保護管理責任的有效舉措。據了解,昆明全面建立了“四級河長、五級管理”制度,確定了812名各級河長,編制了35條入湖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其中有66條直接進入滇池的溝渠。河長制管理著力創建水清、岸綠、風景秀麗的美麗河湖。同時,昆明還創新實施滇池流域河流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責任區交界處水質水量監測體系,對上游水質超標的情況進行生態補償到下游。累計征收生態補償費21.7億元,用于河流綜合治理。 。
控制富營養化湖泊中的藍藻水華是一個難題。滇池水溫適宜藻類生長。一旦遇到干旱、高溫季節,藍藻水華就很容易爆發。昆明市不斷完善藍藻水華檢查、監測和預警體系。按照“除藻控藻、減少內源、補清水”的原則,藻水同步處理,昆明采取“調水、除藻、控藻、除藻”的方式,沖水、拖藻”6項防控措施,準確開展防控和應對工作。
補水增綠,永留鄉愁
昆明市地勢北高南低。滇池四面環山。汛期,山區水流經城市,不僅增加了主城區的防洪排澇壓力,也增加了滇池的污染負荷。昆明堅持系統思維、采取切實措施,開展水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補水,實現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調管理。
據了解,昆明已實施臨山防洪滯洪工程18個,設計滯洪庫容43萬立方米;建成并投入運行的雨污水調節蓄水池106個,單期調節蓄水能力235萬立方米。及時收集初期雨水。專家認為,這不僅減輕了主城區防洪壓力,緩解城市內澇,也為城市生態水、景觀水、消防水和滇池生態補水提供了新的來源和補充。
昆明還積極開發“第二水源”,利用凈水廠提標后的尾水作為滇池水源。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昆明市已完成15家凈水廠尾水提標改造,提標規模達到126.5萬立方米/日,全部用于補充滇池生態水。
按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措施為輔,濕則濕,林則林,草則草”的原則。昆明市已建成環滇池生態帶6.29萬畝,以濕地為主,其中濕地52處3.89萬畝,形成平均寬度約200米、植被覆蓋率81%的封閉式湖濱生態帶。目前,滇池魚類種類已恢復至26種,水生植物由2010年的238種增加到303種,鳥類由2012年的96種增加到175種。昆明市生態環境局表示,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滇池金絲須等本土魚類在滇池重新出現。瀕危珍稀鳥類朱鹮現身滇池之濱。滇池生態保護和管理效率大幅提高。
近日,春城的“老朋友”紅嘴鷗不遠萬里從西伯利亞來到滇池。每年冬天,在滇池海埂壩、翠湖公園等地,成群的紅嘴鷗在天空翱翔。人與鷗的和諧相處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據近年來統計,每年約有4萬只紅嘴鷗來昆明越冬。
“環湖生態屏障、城市景觀廊道、文化旅游廊道。”環草海段全長23公里的滇池綠道已向公眾開放,成為市民跑步、騎行、步行的新“打卡點”。據了解,規劃的137公里環滇池綠道全面建成后,將連接大觀公園、海埂大壩、海埂公園和濕地等沿湖景區,像一條“翡翠項鏈”。
滇池浩瀚,西山郁郁蔥蔥。迎著湖風,聽著濤聲,看夕陽漸漸落下,霞光把湖面染紅;閃閃發光的石板路,土黃色的仿古房屋,歷史文化的魅力撲面而來……只有70多戶人家。小漁村是滇池沿岸美麗的村莊之一。目前已實現“文旅融合”轉型,成為網紅打卡地。
小漁村只是滇池沿岸眾多注重生態、綠色發展的村莊的代表。走進位于滇池環湖東路的杜曲村,原始老土墻上樸實的“滇池田園民居圖”讓市民和游客眼前一亮;大峪街的海鹽村不僅有網紅的海灘、美麗的日落、獨特的民居“七十二門”、傳統的印度建筑等等,成為了旅行打卡地……
昆明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保護滇池,必須走改造沿海村莊、拓展綠色業態、讓群眾吃上“生態大米”的路子,開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之路。昆明按照逐點建設、串珠成鏈的思路,梳理了滇池沿岸183個村莊。按照“一村一主題”、“一村一特色”改造升級46個重點村,其余137個村進行了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綠化美化,全面建設綠色美麗鄉村。目前,46個重點村不少已建成投產,帶動群眾增收。
保護和管理滇池,還必須堅持造福生態、造福人民、服務人民的原則。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昆明實施了滇池路湖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拆除低端溫室,建設綠色高效溫室。福安村位于滇池東南岸。滇池美麗鄉村建設,讓這里煥發了勃勃生機。 “福安村的寓意是‘安居樂業,平安是福’。” 75歲的沉平功老人說,滇池變好了,村莊變得更美麗了,村民富裕了,我們的生活真幸福。
“保護和管理滇池,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又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惠民、生態為民。”劉洪建表示,昆明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同時,推動滇池沿岸綠色發展,努力打造滇池沿岸綠色發展。大生態、大濕地、大景區,統籌推進生態保護、美麗鄉村建設、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等,努力打造“稻香四圍、清沙萬頃”等美景”立體再現滇池沿岸,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更加自覺地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