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說:“一場大雨過后,有兩種人:一種仰望天空,看到藍色和美麗;另一種低頭看到地面,看到泥濘和絕望?!?/p>
明白天道的人看天,不明白天道的人只看腳下的地。
事實上,生活得越高級、正派的人,就越了解生命的基本規律和宇宙的規律。
懂得人生根本規律的人就會明白,只有善良、勤奮,人才能獲得成功。
最終,你可以憑借自己的品德和處事風格,過上美好的生活。
1、天道酬勤
《三字經》云:“勤有成,玩無用處。是告誡,不如勤奮?!?/p>
想要過上好日子,最基本的就是靠努力。如果春夏不努力,秋天可能就沒有收獲。
很多時候,上天獎勵勤奮,是靠自己的雙手,打造出一門獨立的技能,然后逐步取得自己的成就。
正如韓愈所說:“工作的本質是勤奮而不是玩樂,成因在于思考,成敗在于偶然?!?/p>
人一旦有了自我意識,就會明白,如果總是游手好閑,沒有野心,人生就會過去,甚至會隨心所欲地活著,不知道該做什么。
到最后,當一個人老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一事無成,當生活變得困難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
其實勤奮是可以彌補失敗的,而上天獎勵勤奮的意義就是每個人都要為生活、為生活、為理想付出一些東西。
鄒濤芬說:“世界上沒有萬能的人,重要的是人有自我意識。”
確實,一個人無論多么努力、多么勤奮,都不可能成為萬能人才。
然而,一個真正有自我意識的人,永遠不會因為自以為無所不知而失去繼續前進的心。
相反,越是有實力的人,越懂得學習和努力是沒有極限的,然后靠自己慢慢前行,從容不迫,依靠自己,細心觀察,耐心等待。
傳統的觀念就停留在一個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傊?,我什么都可以依靠,但我不依靠自己,所以我只能在精神上跪下。
靠自己努力,就是靠努力去培養實力和運氣。最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憑借自己的真正才能取得成功。
2、天道在于修心
人生最大的修行就是修心。
只有培養一顆平常心、一顆善良的心,才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漂流時不驚慌、不迷茫。
《格言練筆》中有一段話頗有見地:“心胸大,可以容天下之事;心謙卑,可以接受天下之善;心平氣和,可以商量世事。”能以深的心去觀察世間的道理,去應對世間的變化?!?/p>
就像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一樣,走到哪里都喜歡和別人爭論,記仇,甚至眼里只有雞毛蒜皮的小事。
最后,我的生活很悲慘。
相反,如果你知道天道在于仁慈和平常,你自然就會明白,一切都只是暫時的,都是歲月無痕的流逝。
所以,如果你用天的運行規律來對待一切,那么一切都會顯得自然、超然,最終你會享受到它。
靜心,穩定情緒,靜下心來,慢慢修養自己。這樣,輕功修行,靜心修心,久而久之,就能養成淡定從容的心態。
心態平和、心平氣和、心態穩定,每當發生重大事件或突發事件時,你就會感到平靜,不再驚慌,就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遇到的一切。
3、天道在靠己
王陽明曰:“身之主者為心,心所發者為神”。
天道在于心、意、品格、德。我們每個人的天道都藏在心里。我們心里看到的就是山,山就是山。我們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水,所以我們的心才能容納水。
靈魂載有天道,萬物皆可成道。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修出天道智慧。
正如路遙所說:“你的人生不能等著別人來安排,你必須自己去奮斗、爭取,無論結果是快樂還是悲傷,你都白活在這個世界上了。”
修煉天道,磨煉人格,錘煉心靈,提升認知,靠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去成長、去實踐、去完善。
《道德經》最后一句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行而不爭。”
所謂天道,說白了就是人道。人性就是如何對待自己,如何與他人相處,最終還是回歸到如何與自己相處。
以“道”為紐帶,勾勒未來世界宗教創新(人類和諧共處)
首先闡明人類存在“概念固化”的通病——人為地設定概念、依賴概念、局限于概念,錯過了對事物真相和自然之道的完整認識和實踐,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對待“概念”應遵循“立足本源、注重內涵、與時俱進、動態變化、解決問題、實事求是”的原則。這就是本文提出的“宗教”和“道教”的概念,并以道教思想——道教的相互聯系為基礎,對未來世界宗教創新(人類和諧共處)進行了初步的初步分析,體現了“道”本身“無非是大”的“小、微不足道、無所不在”的內涵特征和“繼承傳統、與時俱進、生存為本”的創新宗教觀,簡述如下:
一、科學與民主是歷史進步的產物,和諧與自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然而,在歷史的今天,人類的生存面臨著重要的問題:人性侵犯自然、物欲腐蝕靈魂、多元自治、信仰誤入歧途……使得科學脫離人文、民主名存實亡、和諧沒有基礎,自由與異化橫行……人類存在的一切問題概括起來,表面上造成了“憤怒與怨恨”,實質上造成了“精神災難”。
2、宗教以探索宇宙、人生、社會的真理為基礎——只有宗教才能發揮其引導、排解、撫慰心靈的作用——教育心靈、啟迪智慧、鼓勵自由、克制放縱、消除愚昧、拯救心靈。人類社會的最終出路是協調統一社會的諸多功能,促進人神共治。但宗教的內涵和形式都需要繼承和創新,與時俱進,體現人文與科學、精神與物質、信仰與實踐、智慧與道德、治理與和平的統一。辯證地處理宗教“啟蒙”、“教會”及其與社會、國家、民族的相應關系,探索并致力于實現人類生存的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狹義歷史意義上的政教合一、宗教凌駕于政治之上。它是建立在信仰、實踐和秩序管理的統一基礎上的——基于整體自然觀,它既是原則,又是方法。 ,或者說目標是在精神純潔與世俗需求之間建立平衡,實現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也就是說,我們用人、神、自然的共同智慧來解決人性的缺陷,實現信仰、修養、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以及制衡。
4、無論個人還是社會群體,只有通過“天、地、人”三道(法則、理、法)的制衡,才能實現“人神共治”—— “天道”代表心靈(心靈)的修養,順應自然之道,“道”代表不同地區、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仁”代表世俗的需要。當今社會。遵守三道的統一,使人類能夠在滿足世俗需求和拯救靈魂之間建立平衡。
5、面對“觀念固化、概括偏頗、欲望過度、元氣耗竭、言行不一致”等人性的通病,人類遵循三統一,即在真理與邪說,正義與邪惡——筑基固精,強身除惡,造福天下,減少災難,體現自然之善。
6. 當前宗教和整個人類的問題是深刻而長期的。沒有“多樣化中的統一”就無法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思想混亂——“百家爭鳴”時代如何實現“一統”?只有宇宙之“道”連接天地、連接萬物、連接多元思想,突破觀念的固化,提煉精華,實施創新,才能將今天的成就結合到人類文明的傳承中。 ——既尊重個體生命,又存在各種文明和宗教的“多樣性”,使個人、文明和宗教能夠回歸(服從)同一個真理,并在一定范圍內實現民族、國家或社群的“統一” 。否則,各自為政、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只會導致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7、創新在于應用。應用在于適合。恰當,在于立足實際,認識偉大真理,傳承歷史,交融文明,開拓進取,不拘一格,比較圓滿有效地解決人類當前和未來的問題。
8、道教以宇宙的“道”作為最高信仰和教育基礎。 “道”作為萬物誕生的本源,不僅是意識形態的概念性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客觀獨立的存在。前者的存在遠不能真實反映后者,總是需要不斷調整才能決定人類的真正問題。 、補充和完善。因此,“道”作為現實生活中客觀獨立的存在,遠遠大于觀念的存在。它不應受觀念的束縛和限制,而應根據現實經驗和現狀,立足歷史傳統,進行調整和補充。和完美。
9、道教是中國祖先對后裔(龍的傳人)以“道”概念進行的教育,包括狹義的道教——具體的教義、教規、儀式、群性和廣義的道教——以民族和民族意識的形式實現民族教育本質的統一。歷史事實證明,道教起源于中華古代文明,形成了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整個中華文明史的“道傳統”傳承。它是中華民族先民對天人合一“道”的實踐、認識和教育。只有這樣,中華龐大的文明才能形成并得以延續。沒有狹義和廣義的道教的存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將不復存在。這樣,完整而真實的道教概念就與“無神論”概念以及社會學者通常所說的“道教”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認為道教是中國早期祖先通過人與神直接交流而創立和演變的,后者則認為狹義上是由張道陵創立的。 ,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產物,形成了對道教認識的分裂。
10、世界上一切宗教、一切人類群體、宇宙萬物,都以“道”作為存在和進化的基礎。 “道”的本質是具有平衡統一的“陰陽”兩種相對屬性的混元真氣,同時具有物質、能量、信息(靈性)的統一。它創造了萬物,化身為宇宙、世界的至高存在。各種宗教、各種人類群體、宇宙中的一切生靈,根據不同的理解,對它們有不同的稱呼,如“盤古、盤古老祖、鴻鈞老祖、玄天老祖、黃天老祖、元天天人、天真黃人、無極老祖、無限母親、無限天主、祖先、上帝、天帝、真主、真主等等,凡是含有“世界的創造者、宇宙永恒的至高神——造物主”的稱謂一般都是指他——既是他睿智仁慈,威嚴雄偉,擁有無上的力量,為人神所敬仰,人類信仰它,溝通它的能量和智慧,不僅祈求平安,還能實現靈魂的回歸。追求終極價值,相當于追求和遵循自然之道——弘揚真知和仁愛(順應自然規律),力爭扭轉愚昧和卑鄙(違背自然規律),體現了信仰與道德的統一。實踐、科學、人文,具有教育人類、拯救人類的普世價值。
11、道教對混元真氣有著獨特、系統的認識。它認為,混元真氣不僅孕育了創世本源生命盤古,而且在“創世”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它被稱為“先天元氣”,《道德經》中描述為“一”:天將清,地將平,神將靈,五谷豐……,圣人會以一為天地之形……天地生成后,陰陽二氣結合而形成“后天元氣”,《道德經》形容為“三”,它具有孕育萬物的原始能量和信息,被稱為“魂”——魂氣相對于宇宙屬于“后天”,但相對于生命體也屬于“后天” 。同時,生命體是由父母陰陽精質的元氣(受精卵)孕育生成的——這兩個“元氣”都是生命體的“先天”,生命體的能量和智慧是有機存在和運作的,但大多數生命都失去了平靜的心靈,不了解生命和修行的本質,只知道如何運用元氣,而不知道如何運用元氣。如何修養它,更不用說如何滋養它,這導致身心疲憊,無明昏睡,害己害人,苦不堪言。陰陽的平衡與元氣的特性相匹配,元氣可以得到抑制和滋養,生命體獲得其運轉所必需的能量和信息(靈性、智慧),從而提高靈魂能量的修煉。信息稱為“修”,修到一定程度稱為“開道”或“得道”,氣的充足程度體現了“道性”的高低。
12. 人類戰爭和沖突不僅發生在同一宗教和文明內部,而且也發生在不同宗教和文明之間。它們反映了人類對“大道”絕對永恒真理認識和實踐的局限性和悲哀。人類所認識和實踐的只能是相對真理。也就是說,世界上的宗教、各人類群體、宇宙中的一切生靈,永遠無法代表絕對的真理。只有宇宙至尊才能代表它,但它是無形的,從未直接來到世間。只有派遣使者才能傳播文明,形成相對真理。這樣,虔誠、謙信、修“道”,必將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課題(任務),它將把有神論、無神論、各種宗教信仰和修行的人類聚集在一起:同根同源。且同源,與道氣相連。感受無形(大道),踐行有形,克服自我,求同存異,共同努力,尋求和諧存在的最大福祉。
13、宗教是建立在“人神”共存的基礎上——基于“陰陽互根、相應并存”的原則,人的靈感和反思都來自于神,神也有多少。因為有人。反之亦然。人和神表現為同一個生命體的“陰”和“陽”形式。由于“陰”和“陽”的形狀不同,人與神通過“靈魂感應”,簡稱“靈感”進行交流。 “感悟”來自于個體人類靈魂的反映,與個體的“道行”——真正體現“道”的能力有關,只代表個體的認識。這樣,神既是客觀獨立的存在,又是人類意識形態的反映——人就是神,神就是人。人與神既是獨立的又是統一的。辯證的表述是,神主宰人,人體現神??梢哉f,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文明和智慧,代表了這個人或這個民族的神的力量和智慧——在世界上,神并不是一個永恒的、唯一的概念,而是具有民族、宗教和歷史的特征。 。不同宗教信仰的神與不同民族或人群有著直接的文明淵源或一定的血緣淵源。同時也反映出人類文明的復雜進程代表了神界的復雜進程——神界與人界大致對應。換句話說,人與神雖然有不同的“思想”和“存在方式”,但都遵循同一個“道”真理——唯有“道”是永恒的,人與神是通過“道”聯系在一起的。一起跟隨它。
14、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世界上,可以說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孕育了一個民族。也就是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神話傳說、沒有宗教神學,就沒有傳承的生命力!值得自豪的是,中國唯一的神話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或道家神學具有完整的思想性、邏輯性和系統性的統一,體現了中華文明對世界(宇宙)起源的高度認識,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從未與文明斷絕聯系的國家。因此,中華民族無論尊崇盤古為“華夏始祖”,還是尊為“天上至高皇帝”,都有“威力無邊,智慧無上”的歷史佐證,使中華民族自尊自強,自強不息。 、自信、自豪、自力更生。責任、自我激勵、站在世界東方。這樣,道教“修本固精、扶正除惡、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先、為人所用、本用結合、和諧共處”的思想就得到了體現。所謂“道德文明”——不僅是對“道”真理的認識直接轉化為科技、文化、藝術的生產力,“道德”的人文實踐直接決定著社會的和諧進步與發展,努力實現人類生存和身心自由,樹立人類文明典范。
15、客觀地說,人們很難考證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類,是如何誕生的、何時誕生的。換句話說,沒有充分的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是地球上最初的、永恒的生命——也是所有造物的精神。但可以說,自然界的眾多生命體曾經主宰地球之后,人類就是適者生存,成就了“順道則生,逆道則亡”的成就。滅亡”——反映了天帝創造了萬物,并選擇了不同的生命,遵循他的意志來主宰大地。由此可以說,人類誕生之后,才存在個人的天帝。如果人類違背了天帝的意志,其他生物必然會取代人類,用“道”的原理和方法統治地球。人類要么無法生存,要么被眾生主宰、奴役,這是天帝的意志,也是道的選擇。
16、根據能量不朽定律,如果人類無法在地球上生存,其靈魂必然會轉化到其他時空。如何轉換?那些能量和智慧低下的人會改造地球并被其他生命形式(邪靈動物)所統治。這不是謊言?,F實生活中“邪靈”附身對人類造成危害的例子有很多——各種精神疾病、頑固絕癥、流行病等。只是人類主宰地球的例子比較少。另一個例子是人類歷史上的暴君。除了自身的性行為不端之外,她們還被“邪靈”控制,給人類造成了廣泛的災難。唯一的出路就是增強靈魂的能量和智慧(元氣),轉移到地球之外適合生存的時空。這樣看來,人類在有生之年必然會死亡,并沒有絕對的永恒。人類存在的唯一重要意義就是基于世俗的需要實現靈魂的升華,獲得相對的身心自由。
17、從本質上講,人類的災難只能歸結為心靈的災難。元氣消散,無法恢復。人類陷入“邪氣”侵襲的苦海之中,除了以天帝為代表的正神救度修身之外,無法幸免。因此,人類對天帝(及神界)虔誠信仰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通過“歸魂——寧靜”的方式獲得人神共同的創世本源——元氣(混元真氣),從而修煉人生所必需的東西。能量和智慧。接下來,人類以“陰陽平衡”為特征的生命力,將在較長時期內繼續保持精神的寧靜,提高道德品質。所謂“人不遠道,道不遠人”,以實現“我若存,則眾生存;我若解,則眾生亦”。自由”,實現人類生存的良性循環(和諧秩序)。這樣就體現了(宗教)信仰和(元氣)修養的統一,體現在天帝的教誨中,開悟智慧,清靜自然,控制欲望,化解仇恨,寬恕仁愛。 ..
18、關于善惡——天道輪回,宇宙中沒有絕對的存在——“善惡”只是概念上的劃分和相對存在。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善與惡象征著生命或事物的生長和發展。衰亡自然規律的內在因素和表現形式相互存在和轉化,對生命的存在或事物的運行起著相互依存的重要作用——現代科學證明,“正反”物質存在于萬物之中。同一時間。對于眾生來說,善惡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并且由于生命固有的自然規律“萬物生,必滅”,邪靈通常都會不同程度地壓倒正氣,邪靈占主導地位。這就是所謂的“十惡九邪”。這是任何生命都無法完全逆轉的,包括人類和神。只有充分發揮人、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補充先天元氣,才有可能發生相對的變化——人、神的元氣充足,就意味著他們的“道性”或者“功力”深厚,也就意味著元氣創造萬物,固有陰陽。平衡“靜”的能量和靈性比較大,大于人體內邪氣和外邪之氣的總能量和靈性,使正氣暫時壓倒邪氣,即,正氣上升,邪氣下降,使人體的身心相對自由。這樣一來,就算是神,更何況是人類,只有通過修煉元氣,超越“善惡”,才能獲得相對長期的身心自由,擺脫或延緩善惡的生死輪回。神)變成邪惡(惡魔)。
19. 宗教在人類生存中發揮著重要和積極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人性的缺陷),人類在宗教信仰的過程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信而不求真、信而不實用、信而不全面”的問題——“迷信”和“迷信”。宗教的異化和墮落。換句話說,迷信和異化并不是宗教的本質,而是宗教產生、傳播和信仰過程的必然衍生。有正統信仰,就必然有迷信。有正統,就必然有異化。宗教必定有一些不完美之處和有損名譽的方面。很多時候,宗教可能脫離了“啟蒙”的內涵和本質,只停留在“教會”的外在形式,造成“偽宗教”或不完整的宗教,甚至可能嚴重發展成為宗教的對立面。并產生所謂的“邪教”——“精神鴉片”——具有欺騙性和偽科學的特征,極大地傷害了人類的信仰、情感和需求。如此看來,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都有兩大派別或兩個派系。宗教本身的主要屬性:“正教”和“邪教” 中國神話著作《封神演義》中所謂的“解釋宗教”和“截取宗教”——這并不是某某的標題。宗教是宗教本身“善惡”兩種屬性的相對概念,其核心問題是是否遵循偉大真理的真理。
20. 宗教代表不同地區的文明和相對真理。世界宗教沖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對最高信仰(宇宙)的支離破碎的認識和專制獨裁——“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是最高的”。同時,也正是因為溝通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反客為主”的情況,激化和挑起了宗教沖突。
21、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宗教(只代表地區文明和相對真理)能夠獨立解決世界問題。世界宗教和諧共處,在于恪守道德文明:修根固本、扶正除惡、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為人所用、本與用結合、和諧共處——體現了人類同“道”而生、世界宗教和諧共存的必然性和必然性。
22、世界宗教的“解釋”派別需要交流與合作。條件成熟時,召開“弘揚道精神、樹立宗教誠信、謀求人類福祉”的世界宗教會議,承擔起世界宗教和諧共處的主導責任。
23?;谛叛龊蛯嵺`的統一,人類與神之間的溝通以及陶和氣的融合,始終追求自由,并消除所有無知的無知時間。
這樣,不要打架,抓住,不用擔心或要求任何東西,保持冷靜和休閑,漠不關心,寬容,堅定而自然地生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