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的消息從“楊家女兒長大了”到“華清池寒泉沐浴”到“漁日驚天動地”到“天地相會”;從風景到高科技燈光、聲音和特效;從中國第一部大型現場歷史舞劇到陜西旅游“金邊名片”……從2006年開播至今,《長恨歌》已在西安華清宮景區上演19年來,演出5000余場,累計收入22.4億元。去年更是突破了5.7億元。
《長恨歌》為何能經久不衰,對觀眾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9月23日晚,大灣新聞記者前往華清宮實地探訪,與以“2024全國絲路博覽會全國主流媒體看陜西”為主題的活動近距離感受《長恨歌》的無窮魅力。采訪組。
穿越千年,領略大唐氣息
《長恨歌》取材于白居易傳世的名詩《長恨歌》,再現了1300多年前發生在華清宮的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故事。
記者在現場看到,舞劇《長恨歌》時長70分鐘。全劇由“楊家姑娘長大了”、“曾經被選在王的身邊”、“深夜無人竊竊私語的時候”、“沐浴華清池”組成。寒泉”和“離宮”。該劇由《高處青云》等十幕組成。
整場演出集山水風光、古典音樂舞蹈、詩歌朗誦、高科技燈光、音響及特效等為一體,充分展現了大唐盛世的瑰麗氣象和永恒的愛情傳奇,讓觀眾穿越時空,空間并欣賞一千多年前的經歷。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驪山腳下、華清宮旁,可以感受到濃郁的盛唐文化氣息。
成為陜西文旅融合的“金品牌”
因其將旅游資源、文化創意、科技演繹完美結合,《長恨歌》入選第一批全國旅游演藝精品,自演出以來廣受好評。
作為點亮西安文旅產業“夜經濟”的第一顆明星,舞劇《長恨歌》也創造了巨大的人氣。被眾多游客譽為“中國最美舞劇”,也被官方評為文旅融合典范。是最受全國游客歡迎的夜間旅游演出之一,已成為游客來陜西必看的精品演出。
2021年12月3日,陜西旅游集團華清宮景區創意推出冰與火《長恨歌》,讓觀眾穿越時空,在華清宮體驗唐玄宗訪華。冬天,皇家園林里霜雪覆蓋,冰掛倒掛。清宮避寒,直觀地體驗了李楊之間的美麗愛情故事。這帶動了全區冬季夜間旅游經濟,擴大了西安冬季旅游市場規模,拉動和促進了陜西旅游業的恢復和發展。
對于華清宮景區來說,《長恨歌》的發布打破了傳統景區單純依靠門票運營的瓶頸。據統計,《長恨歌》的演出帶動周邊酒店、民宿、醫療、文旅綜合收入超過70億元。
持久性能背后的五個特征
陜西旅游集團華清宮景區相關負責人認為,《長恨歌》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有五個。
首先是口碑。如今的《長恨歌》已經形成了“粉絲效應”。據統計,回頭客或朋友推薦的觀眾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觀看《長恨歌》演出已成為去陜西旅游必做的打卡項目。 “今年五一假期,為了答謝游客對舞劇《長恨歌》的喜愛,我們每天演出四場,共演出19場,接待觀眾5.29萬人次,演出收入翻倍與 2019 年一樣。”
二是服務。 “我們建立了適應夜間演出需要的管理體系,由200多人組成。追求卓越、細致的管理和服務細節,是《長恨歌》演出的又一個舞臺。”
三是對藝術的堅持。據介紹,長恨歌藝術團無論嚴寒酷暑都排練練習,從未停止,為精彩的70分鐘舞臺表演奠定了基礎。如今,《長恨歌》已連續五年入選“中國十大現場巡回演出藝術”之一。今年榮獲2023年度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這是團體獎項中的最高榮譽。”
四是“常變常新”。 《長恨歌》每年投入1000萬進行升級改造,保證演出質量,展現出“不斷變化、常新”的效果。
最后,還有創新。 “在歷史故事發生的地方打造高水平的現場表演,運用高科技舞臺燈光,依托文化IP走好市場化道路,應該是《長恨歌》長盛不衰的關鍵。” “華清宮景區負責人說。清宮依托“真山、真水、真史”,逐步建立了以華清旅游為母品牌,華清宮、華清演藝為子品牌的“一母五子”品牌發展格局,打磨了多方面品牌背景是其從傳統的景區經營模式向綜合性文化旅游企業轉型,以“打造國內文化旅游一體化先鋒企業”為目標。
大灣新聞記者 劉洋
編輯張大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