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美國特朗普政府以解決貿易逆差之名發起的關稅戰,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正是貿易不平衡,才維持了美國長達半個世紀的貨幣和金融霸主地位。換句話說,貿易不平衡本身不是問題,而是答案。
在4月11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行的名為“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及其可能的影響”的沙龍上,張軍表示,對美國來說,如果要貿易平衡,就要失去更多,付出更大的代價。近期金融市場和美元指數的變化也表明,這只會擾亂現有的秩序,導致混亂和不確定性的增加,也已經干擾了美元匯率。
“但我不相信美國人真的愿意付出這個代價。”張軍說。
對中國而言,張軍認為,中國有著超14億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規模市場,有更多機會來處理需求的問題,來破解制造業國家的發展約束。中國也需要盡可能釋放國內潛在的消費需求,形成一個支撐內循環的總需求,讓企業和投資者在國內市場有可以預期的穩定回報率和利潤率。
如何看待中美貿易不平衡
張軍認為,這種貿易不平衡并不代表貿易擂臺上的輸贏,而是兩個國家在其它很多方面擁有的巨大差異的寫照。
比如,根植于自然稟賦、文化基因和歷史的不同,中國甚至整個東亞,人們更愿意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因此制造業強于美國。而美國擁有一流的大學和金融機構,在科技等領域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所以在全球貿易格局中才出現了更多順差在東亞,但這并不是簡單的貿易政策問題,而是這些國家國內高儲蓄和低消費的結構問題。
“如果特朗普認為貿易赤字是個問題,那又該如何解釋美國能在貨幣和金融乃至科技上維持這么長時間的霸主地位?”張軍說。
在張軍看來,在全球化過程中,美國獲得的整體福利增加是非常明顯的。因此,美國的問題并不是貿易不平衡的問題,而是沒有處理好對底層民眾的關照,保障做得不好的問題。
同時,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在全球的生產體系當中扮演的獨特角色,張軍認為,中短期也不可能改變。因為全球在經濟意義上已經是一個整體,很多事情并非一個國家可以單方面改變。
形成一個支撐內循環的總需求
不過,張軍也提醒,東亞地區的制造立國模式,需要解決需求約束的問題。
在制造立國的模式下,企業要維持更低的工資來確保足夠多的金融剩余。這個環環相扣的均衡,并不容易打破。個體沒有高收入,就沒有高消費,最終,需求會變成發展的最大約束。
從日韓的經歷看,張軍表示,日韓盡管靠制造業的擴張可以更快追趕歐美先行的國家,但發展還是會慢下來,人均GDP始終未能追趕上美國。“最后都面臨需求的問題沒有處理好。”
在張軍看來,中國與東亞其他國家不同,一方面,中國近年來已經在分散出口市場,實施多元化戰略,同時也在加快資本向海外的輸出,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促進出口;另一方面,中國有著超14億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規模市場,有更多機會來處理需求的問題。
“我們必須也要盡可能釋放國內潛在的消費需求。”張軍表示,要形成一個支撐內循環的總需求,首先要讓企業和投資者在國內市場有可以預期的穩定回報率和利潤率。考慮到一個內卷的市場并不能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內循環,因此要真正解決好民營企業面臨的痛點,約束好地方政府的行為解決過多產能的問題,把精力放在保護好知識產權和企業家的權益上。
“政府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做到位,讓企業有足夠盈利的空間,要比單純補貼投資更重要。”張軍說。
同時,張軍強調,需要改變整個政府體系的激勵方向,建議把激勵更多給到家庭,增加對家庭的轉移支付,為家庭提供更好的收入支持,以及對教育、養老、醫療支出做更多的補貼。
張軍表示,作出上述這些改變,把擴大內需的堵點真正解決掉,讓國內的總需求擴大,現在是個好時候。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