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我國一季度外貿交出超預期答卷。
根據海關總署4月14日發布的數據,以人民幣計,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3%。其中,出口6.13萬億元,增長6.9%;進口4.17萬億元,下降6%。
這是今年以來我國進出口同比增速首次轉負為正,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其中,一季度出口增速高于1~2月出口增速3.5個百分點。
3月出口高增長背后
“除了上年同期基數較低外,主要與外需韌性較強以及‘搶出口’效應持續發酵直接相關。”東方金誠宏觀研究發展部執行總監馮琳表示,3月出口同比增速顯著加快,明顯強于季節性,超出了市場普遍預期。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上年同期基數明顯偏低。2024年3月出口同比增速為-7.6%,而2024年1-2月出口增速為7.1%。二是當月外需仍有較強韌性。其中,一季度各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指數均處于擴張區間,3月韓國、越南出口都保持較強增長態勢。最后,在美國對全球加征關稅之前,或還存在一定“搶出口”效應。
中泰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楊暢也認為,3月出口同比高增,既有環比走升的因素,也存在上年基數偏低的因素。
在14日國新辦舉行的2025年一季度進出口情況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一季度,我國出口規模突破了6萬億元,實現6.9%的較快增長,在壓力下展現了較強的韌性,可以從需求、創新和競爭力幾個方面看。
在國際市場需求方面,一季度,全球制造業PMI均值是49.9%,高于去年四季度,也高于去年同期。其中,亞洲、非洲3月份的制造業均在擴張期間。海關數據顯示,我國對上述地區出口分別增長7.8%、12.5%,增速均高于整體。歐盟和英國的消費支出環比增加,消費者信心指數也相對穩定,推動了上述市場對我國產品的需求。一季度,我國對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都實現了增長。
在國內產業創新方面,中國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動能強勁。比如,我國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連續4年保持增長勢頭,一季度繼續增長10.8%;專用裝備出口連續9年增長,一季度增長16.2%。一季度,風力發電機組、鋰電池、電動汽車等出口分別增長43.2%、18.8%和8.2%。
同時,廣大外貿經營主體快速響應全球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一些傳統產業憑借著配套齊全、轉型升級快、經營靈活的優勢,比如玩具、服裝等行業,通過小訂單、多批次、快速反應的“小單快反”模式,將交貨周期從原來的1個月大幅壓縮到1周以內,顯著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在消費品領域,一季度,我國對歐盟出口體育用品,對東南亞出口化妝品均呈現兩位數增長。
東盟是一大亮點
在上述國新辦發布會上,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今年以來,在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因素依然較多的情況下,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實現平穩增長,發展的質量也在穩步提升。
其中,一季度,我國與傳統市場的貿易保持較強韌性,對德國、西班牙、英國等進出口都實現較快增長。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走深走實,對共建國家進出口增速高于整體0.9個百分點,其中對東盟增長7.1%,對中亞五國增長6.9%。
楊暢提出,從對不同地區的出口情況來看,我國3月對主要經濟體的同比增速均實現了提升,顯現出較強的季節性和外需普遍復蘇的態勢。其中,3月對美出口同比增長9.1%(前2個月同比增長2.3%),提高6.8個百分點,絕對金額約400.6億美元,較前2個月均值約377.8億美元進一步提升;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長10.3%(前2個月同比增長0.6%);對日本出口同比增長6.7%(前2個月同比增長0.7%);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11.6%(前2個月同比增長5.4%);對俄羅斯出口同比增長1.9%(前2個月同比下降10.9%)。不過,對新加坡出口同比下降6.4%(前2個月分別同比下降12.1%、17.6%)。
從增速來看,東盟無疑是其中的一大亮點。
根據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介紹,今年一季度,東盟繼續穩居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進出口1.71萬億元,同比增長7.1%,占我國整體外貿的比重提升到16.6%。具體到品類,一季度制造業產品占我國與東盟貿易的比重達到90.1%,其中,我國對東盟出口平板顯示模組、汽車零配件、鋰電池增速均超2成;我國自東盟進口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部件、印刷電路、紡織原料等保持增長。從國際運輸來看,一季度,我國以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運輸對東盟的進出口分別增長了37%、23.2%、5.8%和16.4%。
積極構建多元化市場
4月以來,美國掀起新一輪貿易戰,加劇了全球貿易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
馮琳認為,2024年美國平均關稅稅率為2.3%,但從今年4月開始美國實際關稅稅率仍將出現一次大幅躍升,將對全球產業鏈形成很大擾動。
馮琳認為,一季度進口偏弱,進口額累計同比較大幅度下滑,背后主要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貿易戰影響出口環節進口需求,以及1-2月日歷天數和工作日天數少于上年同期等因素影響。其中,價格因素拖累效應最為顯著。
馮琳表示,在4月特朗普政府掀起全球貿易戰、外部經貿環境變數驟然加大的背景下,接下來穩外貿措施會顯著加碼,著力擴大內需,緩解外需下滑對出口行業乃至整體宏觀經濟的影響。為此,今年在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全面發力,特別是大力提振國內消費的政策取向下,外部波動對整體宏觀經濟運行的沖擊可控。
“當前,我國出口確實面臨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但是‘天塌不下來’。”呂大良在上述發布會上說,近年來,我國積極構建多元化市場,深化與各方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同時,中國內需市場廣闊,是重要的大后方。總之,我國將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