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感染病學術周(Oriental ID Week 2025)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最新透露了上海市第六輪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項目之一,上海市傳染病臨床診治中心(IDC)體系建設項目取得的成果。
張文宏表示,由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為示范診治中心,市級傳染病臨床診治中心、區域臨床診治中心共同組成的上海市傳染病臨床診治中心(IDC)體系,目前已建立了“平急結合”的重大傳染病救治平臺及三級網絡體系,這將成為應對未來大流行重要的科技平臺。
“每一次大流行都是人類與自然界的一場斗爭,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該停止爭執,做好有效的準備,以科學的態度和充分的預案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張文宏說,“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一個融合創新且富有韌性的新感染病學科,加強基層醫療體系的建設,提升其早期監測和預警能力;建立一個強大的醫防融合體系,將公共衛生理念融入日常醫療實踐中。”
他表示,上海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在臨床醫療方面強化IDC體系建設的初衷就是為加快醫療對策方面做好能力儲備,包括病原體發現與監測能力的建設,通過平戰結合提高對傳染病暴發的檢測、監測和響應能力,通過IDC體系建設建立強大的臨床試驗能力和救治能力,確保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疫情暴發期間迅速組織救治能力和臨床資源,并且啟動臨床試驗以評估和布局新的醫療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發布了《病原體優先級劃分:疫情和大流行病研究準備的科學框架》,評估了28個病毒家族和一個細菌核心組,涵蓋了1652種病原體。張文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強調了對病毒和細菌家族的研究,而不是單個病原體,以增強對未知變種、新出現病原體、人畜共患傳播和未知威脅的應對能力。”
張文宏還首次向記者詳細談及“病原體X”。他表示,在制定公共衛生策略和研究計劃時,所謂的“病原體X”其實只是一個象征,提醒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官員考慮那些可能尚未被發現或充分研究的病原體,但有可能因為環境變化、生態系統干擾、人類行為或其他因素而成為未來公共衛生問題。“這包括新出現的病原體、已知病原體的變異株,以及可能重新出現的被遺忘的病原體。”張文宏說道。
為了做好應對“病原體X”引發大流行風險,張文宏提出:應該加快醫療對策(MCMs)研究,包括加強病原體監測和早期預警系統,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資,更好地理解病原體的生物學特性和傳播機制;開發新的醫療對策,如疫苗和藥物,應對未知病原體;建立靈活的臨床試驗設計,以便在未知病原體引發疫情時快速評估醫療對策的有效性;促進國際合作和數據共享,全球協同應對未知病原體的威脅。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張浩第三屆感染病學術周開幕式上透露,上海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面持續投入,在疫情后尤其重視 “平戰結合”能力的建設,以應對突發傳染病的未來挑戰。
張浩表示,盡管國際形勢復雜,但世衛組織成員國上周仍排除萬難,達成了一項關鍵的應對全球大流行病的歷史性協議——這也是世衛組織75年歷史上成員國第二次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在保護世界免受流行病侵害的努力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該協議旨在解決藥物、疫苗和衛生工具研發過程中的結構性不平等問題,其中要求各國政府制定國家政策,并確保與疫情相關的藥物、療法和疫苗在全球范圍內可及——這在國際衛生協議中尚屬首次。該協議預計將在今年5月份的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并經成員國批準。
衛生專家表示,在全球衛生資金削減的背景下,該協議能夠推動各國政府加大對大流行病防范的投資。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