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塑作品《四大金剛》

李書闖和他制作的面塑《八仙過海》

慕容意制作的絨花蝴蝶

“甲亢哥”與謝同心

王岐洋和他創作的孫悟空糖畫
美國網紅“甲亢哥”瞪大雙眼,將臉貼到00后川劇變臉演員謝同心的面前。就在“甲亢哥”眼皮底下,謝同心瞬間變了一張臉譜,此后直播間被“Chinesemagic(中國魔法)”的彈幕淹沒。近日,大量和謝同心一樣的00后非遺傳承者在社交媒體上走紅,有的人將機械元素融入千年儺舞,有的人制作出會扇翅膀的絨花蝴蝶……他們將二次元等新元素與非遺傳統相結合,讓“00后接管非遺傳承”頻頻登上社交媒體熱搜。
傳承衣缽
中國00后變臉技藝驚呆美國網紅“甲亢哥”
“這簡直是真實的魔法。”一名法國網友在直播中看到美國網紅“甲亢哥”在上海觀看中國演員的川劇變臉后發出感慨。
直播中,演員身著川劇傳統服裝,多次示意“甲亢哥”可以貼臉觀看。“甲亢哥”雖然多次將自己的臉貼到演員臉邊,卻仍無法弄清楚演員是如何在轉瞬之間完成變臉的。在表演中,演員還會在“甲亢哥”等人拉住演員雙臂的情況下完成變臉,精彩的表演讓“甲亢哥”連連驚呼“中國戲曲真是太棒了”。
在海內外社交媒體上,包含這段川劇變臉表演的“甲亢哥”游上海視頻總播放量超2000萬次,在評論區留言的大部分觀眾為外國人。一名葡萄牙網友表示,這段變臉表演視頻讓他對中國戲曲產生了濃厚興趣,未來希望能來中國學習變臉和中國戲曲。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名震驚了無數國際網友的變臉演員,是來自江蘇徐州的00后謝同心。
謝同心說,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會變臉。多年來他跟隨父親去各地表演時,會在一旁觀看,慢慢地喜歡上了變臉,并跟著父親學會了表演變臉。他坦言,掌握好變臉這門技藝并非易事。“變臉的要點就是手速要快,為了練手速,我每天會堅持訓練兩三個小時。一開始,我覺得變臉很枯燥,經過父親的耐心指導,我慢慢沉浸其中,也就不覺得枯燥了。”
謝同心在最開始外出表演時,也出現過緊張甚至失誤。“變臉是有機關的,并且有針對這些機關的固定順序。有一次臺下觀眾很多,我心里多少有些緊張,結果變出來的‘臉’就卡在了我的臉上,這次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示,經過不懈的努力,如今自己已經基本克服了緊張情緒,在表演時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了。
謝同心在表演時讓“甲亢哥”貼臉觀看吸引了大量海外網友的熱議。他表示,這次表演不僅在海外火了,老家的村子里也都知道了。“家里人和好多鄰居都夸我,說我傳播了中國文化,讓我感到非常驕傲。能夠把中國特色的變臉技藝帶到世界上,我之前的苦練都值得了。”
不懈努力
利用碎片時間練習面塑作品視頻點贊量超10萬次
近年來,有不少像謝同心這樣的00后非遺傳承者,將年輕人特有的視角和興趣與非遺傳統相結合,打造出了在網上引發熱議的“現象級”作品。伴隨著這些作品的火爆,“00后接管非遺傳承”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榜。多位作品在網上爆火的00后非遺傳承者表示,非遺傳承從來不是一條輕松的路。他們在向前輩學習、繼承手藝的過程中,付出了數不盡的汗水和努力。
今年23歲的李書闖來自河南周口,他的社交媒體上發布了很多面塑作品的視頻,如《八仙過海》《四大金剛》等,部分視頻點贊量超10萬次。
李書闖回憶說,他從小就喜歡捏人物,“小學的時候我每天只有一塊錢零花錢,別的小朋友去買零食、買玩具,我會攢下來買各種顏色的橡皮泥,做成各種形態的小人,雖然當年的作品很幼稚,但也贏得了很多人的好評。”
上大學之后,李書闖決定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學習非遺面塑。“當時媽媽說,我在讀大學,又要學面塑,問我到底要學什么?”雖然母親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在父親的支持下,李書闖到廣東拜非遺“蕭派面塑”傳承人蕭占行為師。
學習的過程中,李書闖發現面塑是一個需要下功夫、精心制作的技藝,每天都要揉、捏、搓、點、削,“萬事開頭難,當時做人物的臉部是最難的,我要花一周左右的時間才能做好一個。”如今,李書闖仍在堅持上課之外的碎片時間練習面塑,為此常常會練習到凌晨時分才睡覺。
經過不懈努力,李書闖的作品獲得了很多網友的認可。2024年,他帶著自己的面塑作品《五爪金龍》登上了央視熱播節目《2024年中國詩詞大會》,讓面塑通過更大的舞臺傳播給年輕觀眾。
來自河南的00后王岐洋從小和父母學習非遺糖畫,在他印象中,其父親能在很短的時間里畫出精妙的糖畫。“我小時候很期待逢年過節的廟會,那時候爸爸會帶著我去廟會畫糖畫。廟會上人山人海,我爸爸忙得滿頭大汗,送走一批客人后,馬上又圍上來一批新的客人。當時覺得爸爸太累了,就說讓他休息一下,我來替他畫一個,就由此開始畫上了糖畫。”
平時他會一次性熬制100斤左右的糖漿備用。繪制前,他用小圓勺舀起糖漿,憑腕力帶動勺子,畫出想要的圖案。讓王岐洋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在畫糖畫時,一位母親帶著孩子經過。“這位母親對孩子說:‘你以后要是不好好學習,就會像他一樣。’這句話給了我深深的觸動,我決心一定要把糖畫畫好,讓別人對我刮目相看。”
如今,王岐洋繪制的糖畫作品在短視頻平臺上獲得了不少網友的點贊,有視頻點贊量超10萬次。“以前人們說糖畫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現在也在嘗試用各種方法延長糖畫的保存時間,比如之前我在創作一個糖畫動漫人物后,對其進行了密封性保存,目前這件糖畫已經順利保存1年多了。”王岐洋說。
銳意創新
將機械元素融入千年儺舞讓非遺變得很酷
有網友熱議00后非遺傳承者富有創新精神,作品讓人耳目一新。除了動漫人物的糖畫,一些傳承者還創作了帶有機械元素的傳統舞蹈,或者由電機帶動可以扇翅膀的絨花蝴蝶。網友稱“這樣的創新讓非遺變得很酷,很有個性”。
儺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省文旅廳官方網站此前發布的文章介紹,儺舞是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舞者頭戴面具,以古樸的舞蹈表達著千年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古老的舞蹈,被來自福建福州的00后陳楚念帶到了課堂上。今年3月,一段他在教室里為同學表演儺舞的視頻在短視頻平臺上獲得了超7000萬次播放。陳楚念說,福建有著歷史悠久的民俗儀式,在這份文化傳統的滋養下,他從大二開始閱讀《中華巫儺文明》等關于儺戲的著作,并開始學習儺舞。
在實踐中,陳楚念嘗試將一些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機械元素融入儺舞表演之中。有一次,陳楚念在表演中放棄使用鮮花制作的花冠,轉而自制了一個帶有機械風格的金屬花冠,在表演中展示出了“賽博朋克”的元素,獲得了大量網友的點贊。
陳楚念說,目前他正在加拿大的高校就讀,這樣的表演獲得了很多外國師生的認可,班上有很多外國同學也因此對中國儺舞產生了濃厚興趣。“每次創作前,我都會閱讀大量史料,從中尋找合適的文化切口,再將我熟悉的現代元素融入其中。這些創新,都是對傳統資料不斷積累的成果。”
2001年出生的慕容意最早是被漢服和傳統飾品所吸引,逐步愛上了中國傳統非遺絨花的制作。經過不斷自學和多方學習,她逐步掌握了絨花的制作技藝,并將作品的制作過程發布到社交平臺上。其中一款唐風牡丹絨花在B站上播放量超516萬次,另有多件作品視頻播放量超200萬次。
在視頻中,慕容意多次在傳統絨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獲得了很多網友的好評。有一次她給一支常見的鋼筆制作了一款丹頂鶴絨花外套,套在筆桿上后,仿佛仙鶴棲息在梅花枝頭一般。還有一次,她為制作的絨花蝴蝶裝上了電機,蝴蝶的翅膀由此可以自行扇動,仿佛活過來一樣。
除此之外,慕容意還非常熱衷于將年輕人喜歡的二次元元素制作成絨花作品。近日,慕容意將熱播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哪吒和敖丙的武器制作成了絨花。有網友看后評論說,兩件絨花制作的武器糾纏在一起,仿佛看到了電影中的故事。
慕容意表示,在她看來,絨花的傳承中有著“不能變”的部分,也有“可以變”的部分,她的創新是在“可以變”的部分中所展開的。“不能變的,是絨花制作工藝的各項步驟,這些代表著傳統技藝環環相扣的根基。”
“最近我在去陜西西安旅行期間,遇到了從事草木染色工藝的匠人,他們染出的絲線色澤自然,我就想未來進一步去創新,將草木染色技藝和絨花制作技藝結合在一起,看看會做出怎樣的作品來。”慕容意說。
·專家·
年輕人成為非遺產品主力消費者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研培計劃咨詢專家庫專家、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張毅表示,在日常的工作中,他多次接觸到參與了非遺產品設計等工作的00后。相比于前輩,00后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強烈的自信心。
張毅表示,很多00后熱衷于購買刺繡類的非遺產品,他們如今也是非遺產品的主力消費者之一,對于非遺的市場需求也有更明確的認知,知道當今時代需要哪些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像糖畫動漫人物這樣的創新,繼承了糖畫的技藝,在題材上更貼近當代人的需求,有助于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實際上,非遺前輩們也都是在他們的時代,創作順應那個時代需要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了非遺的生命力。今天00后的創意也是對前輩的繼承。”
“非遺創新的基礎,是對非遺傳統的長期學習和積累。”張毅說,只要不脫離非遺項目的技藝本質,00后們的創新就應該予以鼓勵和支持。
張毅也表示,如今有些非遺項目在技術創新中,會出現和傳統技藝區別較大的情況。“云錦制作工藝是一種傳統非遺項目,在緙絲時,手工藝者可以按需求對部分絲線進行染色,理論上可以在絲線上實現無數種色彩。如今一些公司會使用數碼技術來織造云錦,但一方面圖案的設計等都由數字技術來完成,另一方面相應的絲線最多只能使用24種顏色。雖然一次織出的云錦量更大了,但這樣生產出的云錦是否還屬于非遺產品,就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商榷了。”
本版文/本報記者屈暢實習生武昱含岳帥祺
統籌/孫慧麗
供圖/受訪者責任編輯:韓保林(EN087)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