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全國草原生態狀況已走出低谷,實現了由本世紀初的“整體惡化”到當前“整體改善”的歷史性轉變,但草原保護修復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
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今天(4月22日)舉行的草原保護修復主題發布會上,草原管理司司長李擁軍表示,我國草原資源豐富,草原面積近40億畝,居世界第一。草原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目前,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已取得歷史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國家林草局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支持草原保護修復總投資達到1100億元,年均修復草原超過4600萬畝,年均防治草原鼠蟲害面積超過1億畝,草原鮮草總產量超過5.5億噸。特別是在三北地區草原面積有22億畝,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李擁軍介紹,各地以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為契機,通過加大人工種草力度、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等措施,加快轉變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促進草原休養生息,有效緩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壓力,促進了草原生態的恢復。與此同時,草原旅游、生態康養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促進了農牧民增收。
此外,2018年以來,各地累計立案查處破壞草原案件近5萬起,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千余起。4月17日,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通報了6起毀草典型案例,形成了有力震懾。
李擁軍同時表示,盡管全國草原生態狀況已走出低谷,實現了由本世紀初的“整體惡化”到當前“整體改善”的歷史性轉變,但由于我國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修復治理難度大,目前仍有約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原保護修復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
2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保護修復主題發布會現場。攝影/宋崢
李擁軍表示,打擊破壞草原資源的違法行為是草原執法監管的重點內容。國家林草局通過開展專項行動、公開通報典型案例、運用科技手段創新監管方式等措施,打好草原執法監管的“組合拳”,不斷強化草原資源保護監管。他介紹,2022年以來,國家林草局已通報35起破壞草原典型案例,充分發揮重大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國家林草局林場種苗司二級巡視員趙兵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國家正布局建設“1個中心庫 20個資源圃”的草種質資源保存體系,1個中心庫即國家林草設施保存庫(內蒙古分庫)已開始試運行,20個國家草種質資源圃已經布局,還組織編制了30個主要草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指標。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新建近60萬畝的草種繁育基地,年產優良鄉土草種近2.5萬噸,支撐了“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的草種需求。
“當前,我國草種業正處在起步階段,各類草種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特別是生態修復急需的優良鄉土草種依然供應不足。”趙兵表示,國家林草局將把加強優良鄉土草種選育和提升草種生產供給能力作為主要目標,著力解決草種“卡脖子”問題,力爭到2030年生態修復用草種和飼草草種國產自給率達到75%。
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科技司二級巡視員佟金權告訴記者,為破解我國生態草種優良品種少的“卡脖子”問題,2022年,國家林草局部署實施了“草種優良品種選育”揭榜掛帥項目,面向社會公開張榜,組建聯合攻關團隊,研發鄉土草種組配 微生物菌肥模式,選育出“中科10號”羊草、“中林育5號”野牛草、“騰格里”牛枝子等15個國家級審定品種。
“成功突破了草種存活率低、修復效率低等瓶頸問題。”佟金權介紹,這些生態草種優良品種已廣泛應用于內蒙古、吉林、甘肅、新疆等地退化草原、沙化草原、重度鹽堿化草地修復,實現草原生態、生產、生活多重功能協同提升。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