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牛鞠榕 濰坊報道
被家長吐槽“屁股底下長釘子”;被老師貼上“搗蛋”的標簽;被旁人誤解為“缺乏管教”的反面教材……人們習慣將有此類行為表現的孩子定義為“調皮”“搗蛋”“不聽話”,卻鮮有人看見,有一些孩子,在停不下來的小動作背后,是難以自控的神經困擾。
同樣,有些表面安靜、頻繁走神發呆的孩子,常常被簡單歸因為“懶”“不上進”“不聰明”,卻不知,這些孩子其實是生病了。
多動癥,一個大眾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名字本身就隱藏著認知陷阱:“多動”并不是愛動,而是不受控制地動。以往片面的認知將無數患病孩子擋在診療門外,給他們貼上各種不符實際的“標簽”,解決辦法也不對癥,因而耽誤了治療。

其實,多動癥是通俗叫法,醫學術語稱之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綜合征(ADHD),是一種發展性自我控制障礙。具體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情緒易沖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傳統認為多動癥是兒童疾病,但66%-85%患者的癥狀會延續至青少年或成年。
據統計,我國兒童ADHD患病率為6.26%(約2300萬人),但就診率較低,僅10%左右。主要原因包括:家長對多動癥的認知不足,將癥狀歸咎于孩子的個性,忽視其背后的神經發育障礙本質;社會對精神心理疾病的偏見導致部分人存在病恥感,擔心貼上多動癥標簽會影響孩子未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專業兒童精神科醫生稀缺,讓許多家庭在尋求幫助時面臨重重阻礙。

濰坊,早早便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面對多動癥診療困境,濰坊堅持“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通過完善防治體系、加強早期篩查、提升診療能力、優化服務模式、深化健康宣教、強化社會支持等措施,構建起兒童神經發育障礙“篩查-轉介-診斷-干預-康復”全鏈條健康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濰坊特色的兒童神經發育障礙綜合防治模式。
濰坊市婦幼保健院作為濰坊最大的兒童保健與疾病診療單位,深耕多動癥等神經發育障礙領域20余年,累計選派20名業務骨干赴北京、上海等地知名機構研修深造,構建起從基因檢測、精準診斷到個性化干預的全程化管理體系,成功打造區域領先的兒童神經發育障礙診療中心。

“多動癥的診斷是一個嚴謹且綜合的過程,包括醫生全面的問診、觀察,應用標準化的行為評定量表,從多個角度對兒童進行評估;輔助檢查包括血液檢測、腦電圖等。通過早發現、早干預,能夠幫助多動癥患兒增強自我管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有效減輕癥狀。”濰坊市婦幼保健院首席兒童保健與康復醫學專家岳保珠介紹。
截至目前,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已成功幫助1000余名包括多動癥在內的特殊需求兒童突破成長瓶頸,顯著提升生活適應能力,順利入園入校,實現了“醫院專業支持-家庭賦能養育-校園融合教育”三位一體的支持體系。

近年來,濰坊不斷加大對神經發育障礙康復機構的扶持力度,加強康復治療師培訓,規范康復治療標準,鼓勵醫療機構開展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服務。目前,全市兒童康復醫療機構共有康復人員600余名,形成了以濰坊市婦幼保健院為核心,各縣市區醫療機構為樞紐,輻射基層康復機構的區域協同康復服務網絡,為兒童長期康復提供了便利條件。
同時,還制定了《濰坊市多動癥關愛行動計劃(2025年-2027年)》,在未來三年內,通過科學認知普及、臨床診療提升、教育資源建設和科技創新,將濰坊打造成為全國多動癥管理、教育與支持的標桿城市,推動社會對多動癥的全面理解與接納。
用科學破除偏見,用理解替代指責,多動癥兒童的故事正在被改寫。濰坊讓每個“不一樣”都被溫柔以待,讓孩子們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節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