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存在協同關系,應對氣候變化對于能源安全施加的要求,能夠同時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建議通過堅持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提升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政策穩定性與協調性;劃定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邊界等途徑,平衡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的供需關系,確保中國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協同發展,還可以應對當前貿易戰對二者的影響。
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協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傳統意義上,能源安全主要指社會中能源的可獲得性、可負擔性以及可接受性。然而,能源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具體的動態情境。就中國特殊的能源資源稟賦和地理位置來說,能源獲取的穩定性和可負擔性以及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保障能源供應的能力,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新的核心要素。如何正確認識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其組成部分,成為保障建設新型能源系統的重要方面。
中國的糧食安全旨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確定了以本土生產為主、糧食進口為輔、科技發展為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目前,盡管距離18億畝的耕地紅線仍有一定空間,但隨著中國居民食品消費結構持續升級,肉類需求不斷上漲,這將對糧食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保障能源安全有益于有效控制農業和食品制造過程中能源、化肥、農藥等相關投入產品的價格,通過成本控制保障食品全產業鏈的糧食安全。同時,氣候變化是連接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的重要紐帶。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事件會造成水資源缺乏、農作物生育期縮短、農產品單位產量下降,而保證能源安全能夠有效地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保障能源安全對于生物質能源的開發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中國能源資源稟賦具有“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生物質能源的開發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源供給總量、創造負碳機會以及維護能源安全。然而,發展生物質能源對于糧食安全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為主的生物質燃料需要大豆、玉米等大宗農產品作為原料。玉米、大豆等谷物類、豆類糧食不僅是重要的口糧,而且玉米在中國主要用于飼用消費。目前中國的人均食品消費量仍處于較低水平,未來不斷增長的肉類消費結構將會使玉米的需求上漲。
中國正經歷快速的能源結構轉型,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增長,使得能源價格的變化更為敏感。能源價格的推升致使食品產業鏈中農業生產、食品制造、運輸等環節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上漲。一方面,能源價格的提升影響了機械化灌溉、食品產品運輸及配送過程中的燃料消費。另一方面,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的價格上漲將刺激化肥、農藥、飼料價格上漲,最終引起食品價格上漲的連鎖反應。由于食品產業鏈的長度包含了農業、漁業、食品制造業、流通業、餐飲業以及交通運輸部門,任何一個環節的價格提升都會對整體產業鏈造成連帶影響。
低碳轉型要求提高太陽能和風能在能源和電力系統中的占比,但這可能導致一些土地用途發生變化。隨著光伏產業逐漸向中東部地區鋪開,農光互補被視為是能夠實現糧食安全保障和光伏發電發展雙贏的技術。然而,農光互補對于農作物的品種存在限制,在生長過程中對光照需求過多的農產品不適合應用于農光互補項目。同時,農光互補項目的產出時常低于傳統的農業項目,導致農田減產。此外,部分地區還出現“只見光、不見農”的現象。
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協同發展的路徑與措施
第一,堅持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推動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協同發展的基本路徑。中國應促進食品產業鏈各環節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多方共贏。在這一過程中,要以技術突破為抓手,協調能源產業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優化資源配置,確保能源轉型與糧食安全雙目標的實現。
一是提升光伏、風能和生物質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運行效率,減輕其對耕地環境的影響。以光伏發電為例,應重點解決農光互補項目中的技術瓶頸,特別是要解決如何在光伏設施下豐富可種植農作物的種類,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等問題。
二是針對風力發電技術,應加大對高功率風機的研發力度,降低每單位裝機容量的占地面積,減輕對耕地和草地資源的占用與破壞。這不僅有助于減少風電建設對農業用地的沖擊,還能提升風電項目在農村和牧區的社會接受度。
三是加強風力發電與周邊農業、畜牧業的協作開發,通過合理規劃和科學布局,實現風電與農業用地的綜合利用,提升土地的經濟與生態效益。
第二,確立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的戰略地位,提升政策穩定性與協調性。需要從戰略高度確立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的核心地位,加強兩者關系的統籌協調,并通過科學規劃和政策優化,提升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
一方面,應將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確立為同等重要的國家戰略目標,從全局視角出發重新審視兩者之間的關系。國家層面應設立統一的協調機制,綜合評估兩者的潛在沖突和協同可能性。例如,在推進可再生能源項目時,可以通過科學測算和區域分級,明確不同地區的糧食安全優先級,合理劃分農業用地和能源用地的邊界條件,為能源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另一方面,在制定涉及糧食、耕地等敏感領域的能源政策時,應保持審慎態度并確保政策的連貫性,盡量避免政策短期化和反復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糧食安全作為國家發展的基本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能源安全是支撐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兩者并非相互對立,而是需要通過科學規劃實現協同發展。例如,在太陽能與光伏項目的推進中,應完善土地資源管理機制,嚴格限制優質耕地的開發利用,確保農業生產不受影響。
第三,劃定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邊界,加強法制監督、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盡管目前政策上難以明確指出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之間的關系。在農光互補項目中,部分地區出現了棄耕現象,未能實現農業和能源協同發展的初衷;而在風電建設過程中,農民的不滿情緒也屢有發生,主要原因在于監管不到位以及缺乏科學合理的標準。這些問題不僅阻礙了糧食與能源安全協同推進,還加劇了基層矛盾,影響了政策的實施效果。未來,需要針對這些問題采取更為精準有效的措施。通過加強對能源與糧食相關合作項目的法律法規建設,加大監管力度,確保政策的實施能夠兼顧糧食生產、農民權益和能源發展需求。
第四,中國可以選擇性地借鑒發達國家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協同發展路徑。
一是中國可以借鑒英國在政策協調方面的經驗。英國在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協同發展的政策支持方面具有一定經驗。中國可以選擇性學習其發展模式,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土地資源與可再生能源項目匹配數據庫,明確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項目對土地的具體需求,優化土地利用效率,減少對優質耕地的影響,保障糧食生產用地的穩定性。
二是鑒于中國目前在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政策協調方面的統籌力度問題,可以從職能部門設置和相關政策調整入手,進一步推動兩者的平衡發展。從職能部門的角度,加強農業和能源部門的跨部門協調。這一機構應聚焦可再生能源發展與糧食生產的協同政策設計,為清潔能源技術發展提供農業友好型政策支撐。
三是可以在區域合作方面借鑒歐盟的模式。歐盟通過區域間的緊密合作,在糧食和能源領域實現了優勢互補。在“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進程中,以及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不斷深化、與東亞鄰國交流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中國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可從多維度加強糧食貿易與能源輸送領域的雙邊及多邊協作。
(作者系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