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一季度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較好勢頭。不過,考慮到美國關稅政策沖擊、國內財政支撐力度邊際減弱等因素,市場對二季度經濟承壓的擔憂增加。
關稅沖擊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宏觀政策如何應對?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4月21日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宏觀政策報告》提示,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政策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會在二季度之后逐步顯現,并從五個方面提出應對建議。其中,擴大內需仍是首位。
CF40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部分,促進國內消費是當前最優的政策選擇。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強調,促消費政策落地應該分清輕重緩急,短期內降低政策利率和擴大公共投資是重點。
應對關稅沖擊的五大方向
考慮到財政一季度靠前發力后可能面臨季節性退坡,上述報告建議,國內宏觀政策有必要提前做充分準備,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應對:一是加快擴大內需,二是穩住股市和匯市,三是敞開談判大門,但反對美方“極限施壓”和“漫天要價”,四是對受損企業給予必要救濟,五是為企業從出口向內需轉型創造更好的環境。
“為什么強調擴大內需?關稅沖擊本質上是外需下降,是需求沖擊。擴大內需是對沖外需下降的必備應對措施。”張斌認為,我國當前的通脹水平較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有很大的空間,“我們要用好用足這些政策空間,把內需擴大了,對美出口企業喪失的就業和盈利,可以在國內市場找到新的機會。”
在黃益平看來,關稅沖擊其實是一個短期問題,作為經濟大國,面對“中國產品未來去往哪里”的問題,擴大國內消費本身就是至關重要的。
郭凱也表示,相比匯率調整、投資擴張等,擴大國內消費是當前最好的政策選擇,既能在內需層面穩定經濟,又能減少貿易摩擦的連鎖反應。
提振消費要對政策優先級進行排序
面對國內需求不足,提振消費已是廣泛共識。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系統全面地提出了促進消費增長的一攬子方案。
報告認為,這些方案需要根據當前經濟情況,分出輕重緩急和先后順序,才能聚焦工作重點,循序落實。
怎樣分清輕重緩急?張斌表示,關鍵是認清擴大消費背后的四股力量:一是GDP增長;二是初次收入分配;三是再分配和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支出,這股力量也會影響到消費傾向;四是消費傾向。
張斌指出,與類似發展階段的經濟體相比,中國居民消費率低約14個百分點,主要差距來自消費傾向和初次分配收入占比。其中,對我國消費傾向偏低可能的解釋包括較低生育率、較高房價等推高儲蓄率、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
報告結合當前經濟形勢,以及對推進改革政策的局部優先、增量優先和效力優先三個原則,提出了擴大消費的政策優先級建議。
首先,最優先也是最見成效的是逆周期政策,以此提高GDP增速,帶動全社會收入和消費在短期內顯著增加。其中,降低政策利率和擴大公共投資是逆周期政策的重點內容。
其次,短期內政策阻力相對較小且應該盡快推出的政策是鼓勵生育、都市圈建設和農民工安家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能夠顯著帶動部分群體的消費傾向提高。
再次,需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的政策是提高服務業占比的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支出,以及增加對居民的投資分紅的政策。
最后,需要伺機而動的政策是二次分配改革。報告稱,這些政策涉及利益分配,引發的社會關注度很高,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推動。
重視企業救助和扶持
報告特別強調,對美出口比較集中的區域,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大公共投資擴大內需,給當地創造更多就業和企業盈利機會。
在前述五大建議中,報告從直接救濟和間接支持角度,提出了對沖關稅對企業影響的策略。一方面,部分對美出口企業或者是產業鏈相關企業可能受到較大影響。在這個特殊時期,政府需要幫助特定企業和勞動者共渡難關,包括但不限于對企業的稅費、房租減免,對失業群體及其家庭的現金救濟補助等。
另一方面,考慮到企業短期內無法進入美國市場,相關部門應該幫助企業在其他市場、國內市場找到新的產品銷路,創造更多新的生意機會。
張斌認為,如果我們應對好這次挑戰,抓住機會擴大內需,不僅對國內民生改善會有幫助,也能夠將挑戰轉化成機遇。
長期來看,對于如何擴大內需,黃益平以最近做的一個線上消費品牌調查研究舉例稱,盡管特大城市、一線城市表現出更強的購買力,但消費質量最高的反而是有活力的二三線城市,這與外來人口占比存在一定關聯。他建議,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農民工等的消費信心和能力。
匯率保持穩定是最優選擇
關稅風波持續近半個月以來,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報告認為,金融市場是信心和預期最集中的地方,穩住金融市場至關重要。
報告認為,股票市場方面,我國最近推出的“中國版平準基金”對穩定股市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接下來,還需要關注外匯市場的新動向。
“匯率貶值遠不足以對沖關稅的提升幅度。在當前的關鍵階段,最合意的選擇是短期內過濾市場情緒沖擊,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報告稱。
郭凱提到,上一輪中美貿易摩擦期間,人民幣匯率貶值起到了重要的對沖作用。但在美國關稅加至100%甚至以上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再次貶值要考慮貶值空間以及可能的影響:一是可能帶來對美國之外國家的貿易順差進而導致貿易摩擦問題;二是對金融穩定的影響。綜合來看,當前保持匯率穩定是最優選擇。
黃益平也表示,要綜合考慮貨幣貶值對出口和投資者情緒的影響,維持人民幣匯率盡量穩定是當前的最優選項。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