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閩南人,為何開不了閩南話的“口 ”?
閩南語正面臨“年齡斷層”危機,這一古漢語“活化石”如何保護與傳承?
東南網4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 孫春燕 曾宇姍)“鄉情宰(怎)樣好,讓我說給你,民風還淳厚,原來是按尼(如此)……”這是文學大師林語堂晚年時,按閩南語音寫下的五言詩,表達對家鄉故土的眷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被林語堂愛到極致的閩南語,是閩南、臺灣民眾乃至東南亞閩南籍華僑華人共同的鄉音。
可如今,能熟練使用閩南語交流的年輕人少之甚少。閩南文史界人士不禁感嘆:“也許再過兩三代人,閩南語或將從廈門、甚至閩南這片原生地上淡出。”
保護閩南語已刻不容緩。我們該如何保護好這一古漢語的“活化石”?在閩南語傳承和推廣的路上,我們還能走多遠呢?導報記者采訪多位閩南文化專家,一起探尋閩南語的保護與傳承之路。
當紅磚古厝的燕尾脊,劃破天際流云;
當南音的琵琶弦音,漫過騎樓老街;
當鐵觀音的醇香,在茶盞間氤氳流轉。
在這片承載千年文脈的閩南熱土上,海峽導報閩南文化傳播推廣中心昨日揭牌成立。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葉細致、廈門市文物與博物館協會理事長李云麗、海峽導報社社長黃運來共同揭牌。《最閩南》周刊亦順勢抽枝展葉,將地域風華化作墨香傳遞四方。從鷺島廈門的鼓浪潮聲,到水仙之鄉漳州的清雅芬芳,再到刺桐城泉州的古港遺韻,閩南文化傳播推廣中心將以“廈漳泉”為基石,如同一座跨越海峽的文化燈塔,既照亮臺灣同胞的心靈歸途,也為全球閩南人點亮精神家園。
海峽導報扎根閩南二十六載,是全國唯一以對臺宣傳為特色的綜合性都市媒體,憑借得天獨厚的戰略區位、堅實有力的政策東風,匯聚權威機構、學術力量、民間團體、省內及境外媒體等,面向全球閩南人,搭建閩南文化傳播平臺。閩南文化傳播推廣中心在廈門設有文旅工作室和AI工作室,統籌負責閩南文化的創新傳播與技術研發;海峽國際傳播中心,推廣閩南文化“出海”傳播;在泉州和漳州設立全媒體中心,覆蓋閩南文化核心城市,強化地方文化傳播。
海峽兩岸茶王賽連續25季的茶香繚繞,是閩南人對茶韻的極致追求;海峽兩岸博餅狀元王中王大賽20年的歡聲笑語,是閩南民俗文化的鮮活傳承。而海峽導報全網6000多萬粉絲的熱忱相伴,多語種記者團隊的全球發聲,以及小紅書“最閩南”、視頻號“國潮閩南”、抖音號“煙火閩南”、海外號“哇嘎哩貢”等垂類IP的精彩綻放,都在訴說閩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依托《最閩南》報紙專刊及傳播矩陣,推出創新計劃——“偶說閩南話”數字創新項目,讓古老的閩南諺語化作靈動的數字精靈,在網絡世界里傳遞智慧與溫情;“田園煙火 詩意閩南”鄉村行,邀您漫步于阡陌之間,邂逅鄉村的詩意與浪漫;“非遺新生代”計劃,挖掘隱匿于鄉野的非遺瑰寶,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煥發勃勃生機。
親愛的讀者朋友,閩南文化是我們血脈里的烙印,是跨越山海的羈絆。《最閩南》周刊每兩周一期,陪您在字里行間觸摸閩南的溫度,聆聽閩南的心跳,共同見證閩南文化走向世界。
國潮閩南視頻號
方言困局
“消失”的閩南語有人不會說,有人說不好,有人不想說
閩南語,曾陪伴一代代廈門人成長。在老輩人眼里,閩南語是處于“宇宙中心”的語言,日常溝通交流,都說閩南語。
“哇愛哩(我愛你)、歹勢(不好意思)、吼甲(好吃)”……“80后”的阿藍,廈門“土著”,從小“浸”在閩南語里長大。“閩南語存在大量文白異讀的現象,如果依照文讀音,回到大唐,我們就可以和李白、杜甫一起吟詩作對。”這是阿藍一直引以為傲的。
可不知從何時起,阿藍能聽到的閩南語,變少變淡了——有的人不會說,有的人說不好,有的人不想說,兒時傳遍街頭巷尾的閩南語聲,如今只剩下發音繚亂不清的寥寥數語,阿藍有些惆悵和失落。
廈門人的母語,就是閩南語。閩南語歷史悠久,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據傳起源于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也就是如今的閩南地區。現如今,閩南語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分布于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粵東和粵西地區、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有7000多萬人。
尷尬的代際傳承年齡斷層,閩南語在年輕一代中流失
現實不容樂觀。“消失”的閩南語,讓方言深陷失傳窘境——“我是閩南人,不會講閩南話”,已成為普遍現象。“保護傳承閩南方言文化,為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強基固本。”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介紹,綜合日常生活情況來看,廈漳泉常駐居民大致分四類:日常說閩南語、會說但不常說、聽得懂不會說、聽說都不懂,且廈漳泉三個城市都存在同一現象,農村會說閩南話比例高于郊區,郊區比例高于主城區。
更有不少“土著”家長為了讓孩子遠離“地瓜腔”,已經不教孩子講閩南話了,在家里都說普通話。等他們學好普通話時,已錯過了學閩南語的最佳時期。從小缺乏充足的閩南語環境,加上后天的教育缺失,新生代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太會講閩南話。
據一份《全國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調查顯示,相比重慶、成都的九成人群,廈門青少年能熟練使用閩南話的僅占19.3%,且這個數據仍在不斷降低。
閩南語文化,正面臨著“年齡斷層”危機。廈門有專家曾用1000條閩南日常用語做實驗,發現80歲左右的市民能識得90%,50歲左右的市民還能識得70%,而30歲的市民只識得30%。在外來文化跟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斷層現象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
12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