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動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上海民營經濟的“能見度”越來越高。
4月23日,上海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不管是工業產值還是服務業增加值,民營企業增速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民企增速較快背后
上海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5.3%,增速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個百分點。1-2月,規模以上民營企業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9%,增速高于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3.2個百分點。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在近期的發布會上分享了一組數據:2024年,上海民營經濟創造了全市近三成的工業產值和固定資產投資,超三成的GDP增加值,近四成的稅收,貢獻了四分之三的新增就業,80%的“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是民營企業,民營經營主體占比超九成。他強調,民營經濟是推動上海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詹宇波告訴第一財經,長期以來,上海經濟產業結構給人的印象都是以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為主,民營經濟發展程度相對于一些兄弟省份有所不足。最新的數據顯示,上海民營經濟在進出口、工業和服務業產值等方面的貢獻度有所提升,這與近年來上海經濟由之前的重資產、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輕資產的高端服務業轉型升級有著密切關系。
“當前助推上海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如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材料、時尚消費、人工智能、電商平臺等領域集聚了大量重要的民營企業。”詹宇波認為,民營企業的經營機制靈活、市場靈敏度高、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強,這在當前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內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對企業而言,上海長期積累的綜合集聚和創新開放優勢,為他們提供了快速發展的沃土。
作為年輕的制造業民企,上海模迪拉科技有限公司半年前選擇入駐上海“大虹橋”的核心——虹橋商務區。該公司董事長陳飛告訴第一財經,在上海產業高度集聚基礎之上,他們不到半年就已通過“樂高式”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與區域內企業開展了針對輕量化材料應用、小型化與模塊化生產設計等不少聯合項目。這些聯合研究項目匯聚了多方的技術優勢與創新思維,還通過資源共享、協同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目前,以上海為總部的他們在面向全國的產能上已有清晰規劃。陳飛說,2025年規劃新建 7 座工廠,服務范圍拓展至吉利浙江、長安安徽、華晨鑫源重慶、奇瑞泰國、廣汽廣東、零跑浙江、吉利貴州等多個主機廠基地,供應模塊化制造從角總成模塊延伸到動力總成模塊;2026年則計劃為30家新能源汽車主機廠基地、近 200 萬輛新能源車提供服務,涵蓋角總成、動力總成、前后橋等模塊,業務還將拓展到低空載具領域;未來3~5年致力于達成 100 個模塊化制造項目,打造5個中外島臺式生產基地,并提供完備的模塊連接方案。
作為量子計算算法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上海微觀紀元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微觀紀元”)的軟件應用產品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部分。微觀紀元聯合創始人耿威告訴第一財經,公司當前尚處于初創階段,其營收規模“還不是很大,10億美元以內”。目前,中國的量子計算技術已經跨越了實驗室階段,處于走向市場推廣應用的初級階段。而他們當前已研制出的產品要找到更多的場景去用。上海不僅有豐富的場景,還集聚了大量專業人員,“國內現在的人才并不弱于國外,而且還更務實”。這讓他們的團隊不乏創新發展的動能。
耿威認為,目前在量子計算的硬件和技術路線等領域,中國的發展是全球相對領先,但在算法和行業應用,仍然面臨著歐美的強勢競爭,因此即使上海乃至中國市場的體量足夠大,但要做大做強并做出影響力,就一定要“走出去”。而上海作為“引進來”“走出去”的橋頭堡,他們擁有更大的機遇打開多元化國際市場,直面歐美科技企業的競爭。
在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看來,上海能夠成為民營企業深層次升級發展的沃土或是企業出海地。在全球化方面,上海的綜合成本優勢有利于企業的全球化戰略布局。
上海力挺民營經濟
詹宇波提出,根據上海社科院的調研,上海可以在放寬市場準入、部門間制度協調和扶持中小微型企業上對民企予以更多傾斜。
事實上,上海已經加足馬力開始行動。堅持平等對待,聚焦可落地、可操作,立足加強政府服務,上海近期召開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并出臺《新時代新征程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舉措》)。《若干舉措》聚焦六個方面,提出了26項工作措施,包括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快完善民營企業投融資支持政策,著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創新開放發展,切實加強民營經濟發展服務保障。
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顧軍坦言,目前來看,上海市民營經濟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在部分領域市場準入仍有隱性門檻,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要繼續深入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努力為民營企業營造平等對待、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著力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上海將重點從三個方面推進,即一流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與上海雙向奔赴;以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民營企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優質出海服務,助力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
在陳飛的感受里,不管是營商環境還是人才及學術支持,上海都讓企業有著較強的獲得感。比如,“一站式” 審批服務極大縮短了項目落地周期,“企業管家”式的貼心服務還為企業發展提供一對一的精準支持。人才安居、落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則幫助創新企業有效吸引并留住了大批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定期舉辦的企業座談會、政策宣講會等活動,為企業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優質平臺,促進了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有力推動了企業間的協同發展與產業升級。
“信心比黃金重要。”何萬篷說,《若干舉措》向民企傳達了重要信息,制度供給有干貨并且精準,接下來就是看具體的執行和落地。尤其當前面對挑戰加劇的外部環境,為民企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是增強經濟動能的重要保障。隨著一系列利好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落地和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上海的民企有望進入新一輪發展的快車道。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