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王峰
在世界文學之都南京,閱讀,是最美的風景。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第三十屆南京讀書月也正式開啟。讓我們循著書香走近那些平凡而閃亮的閱讀者,見證無數閱讀“微光”匯聚成炬,照亮整座城市的精神星空。
鄉村書房主理人屏子:以閱讀為媒介喚起鄉愁記憶
“文化是一個村莊的魂,挖掘、保護、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凈化民風、凝聚人心。”經過作家屏子的長期打理,集學習、交流、議事、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回家書房”,已成為江寧區祿口街道石埝村水荊墅自然村的文化交流空間。
40年前,屏子曾以“李萍”之名在水荊墅的五圩中學就讀初一。從這里,屏子通過閱讀和寫作,逐漸成為江寧區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詩人。多年前,她的一首關于礦工的詩作《父親,我們坐在餐桌前等你》引起廣泛關注。
“想起小時候,我人生的第一個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圖書管理員,如今,家鄉成全了我的初心。”屏子介紹,之所以起名為“回家書房”,就是希望它有著祖母般的包容和慈祥,呼喚孩子們“回家”,無論你走多遠,也永遠有著一盞燭火,照亮回家的路。
屏子告訴記者,她每周都要來這里待幾天,一方面是以一種敞開的姿態歡迎四方游子回家;另一方面是以形式多樣的閱讀文化活動充實“回家書房”,讓書房現有的公共閱讀區、協商議事區、作家創作區、文化展示區、茶歇休憩區、兒童游戲區、露臺活動區、非遺傳習區、園林景觀區等空間都發揮出重要作用。她還會時常邀請一些文友來這里看看,舉行詩歌朗誦會等活動,讓“回家書房”真正成為大家心頭的“精神原鄉”。
網絡主播惠天:用南京話助力經典走向大眾
“惠老師是在說南京普通話嗎?好親切好幽默”“作為南京人,聽南京話一點都不違和”……對有些讀者來說,世界名著有點“難啃”,但在喜馬拉雅平臺,市委黨校副教授惠天的相關音頻節目卻非常火爆。其中,濃濃的“南京味”更是受到大家的熱捧。
“你猜猜拿破侖小時候喜歡什么?刀劍?馬匹?都不是,是數學!沒想到,這一興趣反而讓他成為歷史上縱橫歐洲的‘戰神’。”“在《戰爭與和平》中,安德烈公爵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看似進步、開明,但在沙俄的封建朝廷里,卻只能扮演一個保守派。這樣腐朽的俄國,難怪會被拿破侖一路推到老家……”在惠天看來,名著既然能經過時間考驗而經久不衰,就包括對復雜人性的剖析。
據了解,“惠天說世界名著”系列已經更新到第五季,最新播出的是《三個戰友》,這是《西線無戰事》的續作,雖然名氣不大,但文學評價極高。
“惠老師旁征博引,在各名著之間切換自如。”網友“歲月靜好”表示。有過電臺工作經歷的惠天,擅長把這些世界名著進行抽絲剝繭并有效輸出,從而帶給大眾酣暢淋漓的故事體驗。值得一提的是,惠天還會在相關節目中進行配樂,在聽眾內心引起更強烈的情感共鳴。
80歲工人作家徐廷華:在閱讀與寫作中增加人生厚度
“一個人活到了一定年齡的厚度,才會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彈指一揮間’。”對80歲的南京作家徐廷華來說,盡管時光匆匆,但因為閱讀、因為寫作,他活出了不一樣的精彩人生。他從一個普通的工人,成為省級作協會員,不久前,團結出版社推出他的最新作品《百年百人情與事》,這也是他個人出版的第四本書。
徐廷華很小就隨父母來到南京,曾就讀于漢口路小學、莫愁路小學、南京五中,“別的同學放學后都到操場上打籃球、踢足球,我則泡在學校的圖書館里看書,如《鐵道游擊隊》《苦菜花》《青春之歌》等,像著了迷似的,直到天黑了才回家”。
不滿15歲時,徐廷華即因種種原因離開課堂,開始了在南京第二機床廠的生活,可他的心還在學校里,他渴望讀書。他一直記得,當時的班主任吳延汕老師,常送他《中國青年》雜志,語文老師張震麟也會送一些兒童文學書籍給他。這成了他最初的文學熏陶。與此同時,他還在工廠夜校學習語文,“有一年我還被評為優秀學員,廠教育科獎勵我一本《新華字典》和一支鋼筆”。
慢慢地,徐廷華走上了創作道路。在“屢戰屢敗”之后,他的《讀民歌有感》于1978年2月19日發表。一個月后,他收到人生中第一張通過郵局匯來的稿費單,“好像是6塊錢,那時我一個月的工資才36塊。當車間管理員大喊著我的名字,給我匯款單時,好多同事都圍攏了過來”。
此后,徐廷華不斷涉獵散文、雜文、報告文學等多種文體,“從2014年至今,每年均以90篇以上的新作,散見于省市以上的報刊,有的作品還獲得中央和省級征文獎、編入叢書”。
“成功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勤奮。”徐廷華經常泡在圖書館里,讓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一部厚厚的《百年百人情與事》,正是他經數十年的閱讀積累而成。
閱讀推廣人唐允:打通文化傳播中的閱讀障礙
“審讀書稿猶如藝海拾貝,從中能收獲挖掘精品佳作的喜悅。”東南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唐允剛剛成為玄武區“閱讀推廣人”,閱讀帶來的喜悅,她想分享給更多人,“圖書的價值不僅在于出版,更在于被讀者看見、閱讀和吸收。成為‘閱讀推廣人’,讓我更加有機會將這些優質內容傳遞給更多人,這不僅是對出版工作的一種延伸,更是對文化傳播使命的深入踐行。”
“自20年前滿懷對圖書的熱愛踏入出版行業以來,閱讀是我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唐允告訴記者,她在審讀書稿之余,每天都會抽出一小時時間,或讀或聽經典作品,主要涉及《論語》《道德經》《理想國》等哲學和思維類書籍。
東南大學出版社以出版大中專教材和學術著作為主,對唐允來說,工作中接觸到的書稿有一些是自己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也有一些有時會感覺枯燥單調,但她通過個人閱讀和生活實踐,不斷將個人口味與工作選題結合,從而高質量完成書稿審讀工作。這也讓她意識到,作為一名“閱讀推廣人”,需進一步加強與作者、圖書館、書店的聯系交流,通過線上線下讀書活動和發掘創作背后的故事,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收集讀者閱讀需求,反饋給出版社,讓出版與閱讀形成良性循環。
數說書香南京
●南京已連續舉辦“4·23世界讀書日”主題閱讀活動30年,“共讀南京”、全民閱讀春風行動等經典閱讀活動已成為品牌。
●其中,“共讀南京”已舉辦10年,服務南京及全國3000多萬讀者。
●“朗讀者”活動關愛盲人閱讀需求,以解決盲人閱讀“最后一公里”為宗旨,服務江蘇省范圍內盲人讀者3萬余人。
●全市現有15家公共圖書館、102個鎮(街道)分館,1207個村(社區)圖書室,425家農家書屋,88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136個少兒圖書室(閱讀空間),新型閱讀空間240多處、“南京市圖書漂流文化驛站”600個,并通過積極引入新技術,創新借閱模式,讓圖書隨處可見、觸手可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