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模型等新技術浪潮推動下,我國數字金融正朝著智能化方向加速邁進。”日前,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在“雙向奔赴 雙向賦能——2025年廣州市人工智能與現代金融產融對接活動”上指出,在金融“五篇大文章”里,數字金融是助力其他四篇文章的關鍵紐帶與助推器,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則是其核心驅動力。
活動當天,《金融科技平臺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影響研究》報告正式發布。報告系統梳理了金融科技平臺對傳統金融行業的五大影響:降低信息不對稱,拓寬普惠金融服務邊界;變革金融服務方式,提升行業整體效率;創新服務模式,優化客戶服務體驗;拓寬信貸供給渠道,完善多層次金融生態;服務普惠群體,助力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報告強調,隨著技術不斷迭代,AI(人工智能)大模型已成為金融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而金融科技平臺在AI前沿領域的積極探索,為上述影響的深化提供了核心動能。
報告同時指出當前金融科技平臺面臨的挑戰,比如,在平臺發展過程中,金融供給過度可能誘發非理性行為、數據保護不足可能引發安全風險。此外,頭部平臺過強可能造成市場競爭不足。
奇富科技CEO吳海生表示,中國在AI的數據要素儲備和人才密度方面優勢顯著,使得中國在AI 銀行的探索進程中處于領先地位。“要將AI真正落實到產業和業務中,解決核心問題。”吳海生稱。
隨著AI大模型及其應用迎來爆發期,2025年被業內普遍認為是銀行智能化元年。“展望未來5至10年,信貸審批領域或將迎來更為深刻的變革,AI智能體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將全面重構銀行的管理和運營模式。”奇富數科總裁周旭強說。
報告認為,隨著金融科技創新,金融行業在分工趨勢下形成了數字金融產業鏈。作為產業鏈中發揮重要功能的一環,金融科技平臺應專注于自身的金融科技優勢。
一方面,金融科技平臺應繼續加大創新,持續賦能傳統金融行業轉型,拓寬雙方合作領域,通過優勢互補助推金融行業的包容性和創新性發展,對經濟發展發揮乘數效應。
另一方面,市場中有大量中小金融機構受限于資金、人力、技術,數字化轉型困難,或只能與資質較差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造成較大風險,金融科技平臺應不斷提升行業效率和下沉服務能力,降低金融機構合作門檻,讓規模較小能力較弱的金融機構也能得到優質的金融科技賦能,防范并降低行業風險,助力金融行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李東榮建議,應加強數字信用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合規高效流通使用,提升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水平,持續增強數據治理能力,同時金融機構也要堅定不移推進自身數字化轉型。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