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備受關注。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將對這一群體產生哪些影響?本文分析了養老金收益、收入穩定性、退休年限時長等因素對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繳納的影響,并提出了四方面政策建議:優化養老保險制度,降低繳費率,完善轉移接續機制;提供經濟激勵和政策宣傳,增加大補貼力度的同時提供政策咨詢服務;提升職業技能和就業支持,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提供創業指導;提高輕老年人(即臨近退休年齡的人群)靈活就業保障,保障其參保權益。
靈活就業人員養老金繳納現狀
截至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人員約2億人,約占勞動年齡人口的22%。就年齡構成而言,北京騰景大數據應用科技研究院與螞蟻集團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2年二季度靈活就業群體調查季度報告》顯示,靈活就業群體中16~20歲(37.7%)和31~40歲(35.0%)的比例相較全職工作群體偏高,這表明靈活就業已成為更多年輕人的選擇,但其養老保險參保意愿并不高。2020年中國勞動學會的2000余份抽樣調查顯示,靈活就業人員整體參保率僅為52%;根據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2018)的數據,靈活就業人員(包括個體工商戶、務農人員、自由職業者及無固定工作者)沒有參與任意一種養老保險的人占比38.61%,在35歲以下的年輕群體中,這一比例高達58.24%。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2017年就業者中繳納養老金的比例出現下降,這一轉折點恰好與我國靈活就業相關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的年份相重疊。這一年,美團外賣的交易額達到1710億元,同比增長190%,服務覆蓋城市增至1300余個,同比增長550%,日活躍外賣騎手數量達到53.1萬人,同比增長210%。同年,滴滴出行完成多輪融資,總額達95億美元,并收購了Uber,其平臺司機數量從2016年的1750.9萬人增長至2108萬人。
由此可見,伴隨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工作方式的變革,靈活就業從業者數量顯著增加并吸引了更多年輕人,但其參保率低、不愿繳納養老金的狀況也越發突出,這不僅影響這一群體未來的養老金領取,也將持續影響通過延遲退休來提高全社會養老金積累的政策預期。
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低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養老保險的預期收益難以測算,參保收益存在不確定性。
繳納養老金本身也是一種投資行為,人們必然會考慮每年所繳納的養老金在若干年后所帶來的收益效用,未來效用在當前的權重降低,人們對養老保險的投資意愿下降。同時,養老金取決于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全民收入平均水平和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等,且需要不間斷地持續繳費,每增加一單位的養老保險繳費所帶來的未來收益并不如儲蓄收益那么明確和容易測算。因此,個體在面對延遲退休、收入不確定性較大的情況下,更可能通過縮減養老保險繳費來獲得最大效用。
一方面,隨著延遲退休政策的逐年推進,會使得退休年限的數值更高,從而對養老保險的收益期望產生更大的影響,進一步降低了人們尤其是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積極性。另一方面,靈活就業的收入不確定性相對較高,在面對高房價和高生活成本的壓力時,人們更愿意將有限的收入優先用于當前的生活需求,如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而養老保險被視作可以延緩的支出。
與繳納養老保險相比,儲蓄所帶來的年收益是透明的、可預見的,且儲蓄時間的長短個人可控,加之國人有儲蓄的傳統習慣,當收入不確定性增加時,個體的儲蓄意愿反而會有所提升,這足見可預見的投資預期對投資意愿的重要性。
因此,伴隨靈活就業人員數量的大幅增加,延遲退休政策的落地可能會導致全社會養老保險收入下降,從而使通過實施該政策間接促進全社會養老金積累、緩解養老金現實支付壓力的政策預期大打折扣。
(二)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與靈活就業狀態缺乏匹配性,進一步降低了靈活就業者的參保意愿。
傳統的退休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都是基于穩定的雇傭關系,養老保險要求雇主和雇員共同繳費。然而,靈活就業者缺乏穩定的雇主,需自行全額承擔養老保險費用,其經濟負擔顯著增加。根據延遲退休細則,從2030年開始,逐步將最低繳費年限由15年提高到20年。對于2030年及以后退休的人員來說,需要在原來15年基礎上多繳5年,繳費成本變大。
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低,可能導致社保繳費基數縮小,其影響的不僅是當前老年人養老金的發放,還可能使得靈活就業者步入老年時,由于個人賬戶積累不足或繳費年限短,而無法領取足夠的養老金以維持基本生活。
(三)靈活就業崗位人員的技能提升和職業發展有一定影響。
靈活就業人員大多從事重復性體力勞動或簡單的腦力勞動,工作內容單一,通過崗位轉換、升遷、提升技能和知識等,以獲取更高的職業地位和收入水平往往是其職業發展目標。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使得標準化職業的人員、擁有較高技能水平和職業資格的人員等在崗位上停留時間更長,導致職位空缺減少。這也限制了靈活就業人員向標準化崗位或高級崗位流動、升遷的機會,而被困在低技能、低收入的就業層次,難以實現職業發展。
隨著科技進步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新技術和新生產方式層出不窮,市場對勞動力的技能要求不斷提升,需要勞動者不斷學習。而靈活就業人員由于長期從事重復性體力勞動或簡單腦力勞動,工作內容固定,缺乏技能更新和提升的機會,難以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帶來的變化,競爭力明顯下降,如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就使得重復性體力勞動被機器替代的趨勢愈加顯著。技能老化,不僅使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機會減少、失業風險增加,也對其心理產生負面影響,自我效能感降低,職業滿意度下降,進一步影響工作積極性和就業穩定性,職業發展受限使其就業前景更具不確定性,難以改善自身就業狀況和提升收入水平。這不僅影響他們當前的生活質量,也對其未來的養老保障產生不利影響。
政策建議
(一)及時提供參保相關的咨詢和經濟激勵,幫助靈活就業人員充分了解參保收益。
為了進一步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積極性,提高養老保險收益計算的透明度顯得尤為重要。建議政府與相關部門合作,探索與個人工資發放系統的數據聯動,在確保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前提下,自動獲取必要信息,并主動推送相關收益計算結果給個人,并給予參保建議。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參保便利性和用戶體驗,也能讓參保人員獲得更加準確、及時的信息,幫助他們進行合理的退休規劃。
經濟因素是參保的關鍵,建議加大對繳費困難的靈活就業人員的補貼力度。目前,部分地區雖已提供社會保險補貼,但整體力度仍需加強。建議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比例,以確保他們能夠持續參保,尤其是針對低收入群體。具體實施上,靈活就業人員可先足額繳納養老保險費,政府在年度結束后根據個人繳費金額多少、時間長短等給予補貼,這不僅可以確保資金及時到位,還能增強參保者的責任意識。此外,還應積極探索稅收優惠政策來提升參保意愿。
與此同時,加強政策宣傳和教育也至關重要。對政策的誤解,以及信息獲取渠道的有限,導致不少人誤以為能夠在退休前一次性補繳,進而選擇暫緩參保或不參保。為此,政府可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如短視頻、直播、信息推送等,廣泛宣傳養老保險政策及不按規定繳納的風險,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對政策的理解和信任,尤其是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優惠措施。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專家解讀,提升政策的可理解性和吸引力,使更多靈活就業人員認識到參保的重要性、潛在收益和風險防范效應。此外,建立健全的咨詢服務體系,如通過設立政策咨詢熱線和網絡平臺等,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個性化政策指導,解決參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其做出合理選擇,確保有效提高參保率。
(二)以提高參保率為目標,優化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
為適應靈活就業人員的特殊需求,需要對現有的養老保險制度進行優化。在繳費方面,可適度降低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繳費率。目前,這一群體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率為20%,主要由個人承擔,遠高于企業職工個人8%的繳費率。這種過高的個人繳費率加重了靈活就業人員的經濟負擔,降低了其參保意愿。因此可針對其特點設計更加靈活的養老保險方案,以增強他們參與養老保險的能力和意愿。如對靈活就業人員進行分類,實施差異化的養老保險參保策略并進行適當的補貼,提高他們的直接收入,使更多靈活就業人員愿意參保,以便在延遲退休政策下享有更穩定的養老保障。
完善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機制。靈活就業人員就業形態多樣,工作流動性強,養老保險關系在不同地區和行業間的轉移接續面臨困難,導致其養老權益受損。為保障其養老權益,可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信息系統,特別是完善相關業務的線上辦理功能,簡化養老保險關系轉移尤其是跨地域轉移過程的接續手續,確保在就業流動過程中養老保險關系能夠無障礙地銜接。
(三)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支持,幫助靈活就業人員提高收入。
提升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穩定性,對于增強參保能力和養老保障具有重要意義。政府可統籌職業培訓資源,面向靈活就業人員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提升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通過提高職業技能,靈活就業人員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從而有能力持續繳納養老保險費,保障自身的養老權益。
同時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倡導企業為所聘用的靈活就業人員繳納養老保險費或提供補貼,對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政府可給予表彰或優惠政策,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參與養老保險的能力和意愿,確保在延遲退休政策下其養老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四)保障輕老年人靈活就業權益,使延遲退休能夠確保養老金的持續繳納。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輕老年人處在工作中。作為年齡特殊的勞動力群體,其就業狀況直接關系到退休后的經濟保障與生活質量。因此為保證其就業質量,政策的制定可聚焦于老年職業技術教育的普及和優化,明確大齡人員參與職業培訓的權利受到《職業教育法》的保護。如提倡老年大學轉型,承擔起一部分技能培訓的職責,從“老有所樂”轉為“老有所學”,為輕老年人技能提升提供保障,幫助他們在已有技能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企業數字化需求,適應新崗位從而提升整體就業質量。此外,還可通過稅收優惠、社保補貼等措施,鼓勵企業聘用輕老年人參與兼職、遠程工作等靈活就業形式,以幫助他們擺脫體力勞動的負擔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與此同時,養老金繳納機制也需優化以適應輕老年人的靈活就業。建議簡化繳納流程,設立靈活的繳費標準,使輕老年人能夠根據收入水平和就業形態選擇合適的繳納方式,如可自主選擇繳納金額和繳費頻率,從而保障其退休后的經濟來源。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加強宣傳和引導,提高企業和社會對輕老年人價值的認識,使輕老年群體能夠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和權益保障,以確保養老金的持續繳納。這不僅可為其退休生活提供堅實的經濟保障,還可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雙重提升。
(葛建華系紅河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殷中鉞系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