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儲能廠商來說,今年一季度的壓力“有點大”。先是系統中標價一降再降,再是電力市場化提速放飛了項目強制配儲的短期市場需求。但從最新發布的財報來看,不少企業已經逐漸適應行業的環境,并加速出海改善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5月13日上證所舉辦的科創板集體業績說明會上,多家企業不吝表達對儲能業務的看好。此前多家跨界廠商聲稱要把儲能打造為“第二增長極”,而在去年和一季度財報中該預期逐漸兌現。阿特斯總經理莊巖就在業績會上表示,去年公司儲能業務銷售同比增長超500%,目前是北美、歐洲、澳大利亞、拉美等主要海外大型儲能市場領先的儲能系統集成商。今年還將充分發揮儲能第二主業的優勢,保證大型儲能業務的高質量交付。
鑫欏資訊高級分析師張金惠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國內的儲能市場競爭相當激烈,且毛利率處于較低水平,凈利潤的拉升主要依賴海外市場。今年一季度多家企業儲能業務凈利潤大幅增長,與發力海外市場和“搶出口”行為關系密切。展望后市,在經歷了一輪美國關稅“海嘯”之后,目前中國輸美相關產品關稅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中國出口的磷酸鐵鋰電池產品優勢非常突出,相較于特斯拉儲能產品的報價是國內同等產品的2~3倍,按照這個關稅比例影響不大。”
國內儲能裝機量價承壓
近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新型儲能新增投運裝機規模為5.03GW/11.79GWh,同比下降1.5%/5.5%,這是該聯盟自2022年公開統計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電源側新增裝機規模1.83GW,功率規模較去年同期下降31%。用戶側新增裝機規模575MW,功率規模較去年同期下降11%。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輸出電力為主要形式的儲能技術。GW為功率單位,表示儲能系統的最大瞬時功率;GWh為能量單位,表示儲能電池的容量。
對此,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副秘書長岳芬分析稱,裝機數據出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項目建設周期規律疊加政策調整。她表示,按照行業特性,一季度是絕大部分企業全年中裝機最少的季度,并不是訂單交付期。同時,國家層面雖然明確了電力市場化改革方案,但具體實施細則尚未出臺,短期內市場會有觀望期,需要重新搭建投資收益測算模型,使得項目開發速度放緩。
“分類別來看,電源側的裝機增速下降主要是因為強制配儲的政策落幕導致需求減少,用戶側儲能規模增速下降除了因為投資者對電力市場的盈收預期不明確以外,也有部分省份為保障安全而加強用戶側儲能的備案管理,延長了項目開發流程周期。”岳芬對第一財經分析稱。
與投運量相呼應的是,儲能的中標價也在承壓。高工產研的數據顯示,3月份儲能EPC項目的中標均價為1.027元/瓦時,儲能系統采購更是進入“0.3元時代”,中標單價區間在0.368元/瓦時到1.05元/瓦時之間,均價較上月下降21%。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橫向對比不同企業的儲能業務財報來看,能否穩定海外市場的營收逐漸成為決定盈利的關鍵所在。
年初登陸資本市場的“儲能集成第一股”海博思創發布的財報顯示,上市后首個季度表現繼續走弱,營收增長但是利潤下降,扣非后凈利潤同比腰斬。此前公布的2024年年報顯示,盡管營收凈利有所增長,但是增速較往年的三位數驟降至不足兩成。
“重國內、輕海外”的市場結構是其業績表現欠佳的一個重要因素。海博思創出海較晚,目前海外營收占比不足7%。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儲能產品毛利率明顯低于同行,并且仍在下滑。2020~2023年,海博思創儲能產品的毛利率分別為37%、25%、23%、20%。2024年海博思創儲能產品的毛利率僅為18%。這折射出國內紅海市場帶來的業績壓力。
對比之下,深耕海外市場的多家儲能企業日子過得“滋潤”多了。
陽光電源發布的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為190.36億元,同比增長50.92%;歸母凈利潤為38.26億元,同比增長82.52%。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此前發布的年報,去年公司儲能系統業務40%的營收增速遠超第一大業務光伏逆變器的5.3%,同時儲能系統產品以37%的毛利率成為該公司“最賺錢”的產品,另外兩大業務光伏逆變器等電力電子轉換設備、新能源投資開發的毛利率則分別為31%、20%。
海外市場的高毛利正是背后的利潤引擎。財報顯示,去年陽光電源海外營收占據了總營收的46.62%,達到362.94億元,毛利率為40.29%,遠高于國內市場的20.91%。以此推算,海外市場大約貢獻了陽光電源去年盈利的六成。
同樣憑借全球“多點開花”支撐業績高增長的還有中創新航。去年中創新航的營收為277.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了2.8%。盡管動力電池業務的收入有所下降,但儲能系統產品及其他業務的收入卻實現了大幅增長,從上年同期的47.57億元增長至82億元,增幅高達72.4%。中創新航高級副總裁、儲能事業部總經理王小強此前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一季度,動儲電池出貨量預計達20GWh,同比增幅近150%。訂單爆發是技術創新和市場戰略協同的結果。除了海外市場增量顯著以外,業績增長還與頭部客戶基礎訂單穩健、大型儲能項目集中交付和314Ah電芯技術優勢持續釋放有關。
當然,也并非所有加碼出海的企業都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戶儲第一股”派能科技的一季報顯示,營業收入3.92億元,同比增長1.72%,但歸母凈利潤為-3817.32萬元,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這也是派能科技自從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虧損。公告稱,盡管短期利潤受價格競爭及新業務投入影響,但隨著后續家儲市場需求回暖、工商業儲能項目落地,疊加輕型動力電池和鈉離子電池規模化降本,公司有望實現“量利雙修復”。
關稅“海嘯”后海外市場或有更大空間
“關稅降了肯定是好事,原來我們擔心發貨推遲訂單會受影響,現在看來應該能保住,穩定了業績預期。”國內一家儲能企業中層人士14日對第一財經稱。
5月12日,中國和美國政府發布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雙方承諾將于5月14日前大幅下調關稅。最新措施生效后,美國對華包括儲能電池在內的非車用鋰電池關稅下降至40.9%。
此前多家龍頭企業對于關稅加碼作出謹慎表態。億緯鋰能回應稱,其目前直接出口美國的占比低于4%。短期看,公司與美國客戶主要采取FOB(離岸價)模式進行結算,這種模式下億緯鋰能不承擔關稅成本,對現有合同的交付不造成成本影響。寧德時代則在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稱,該公司在美國業務占公司出貨比重較小,且去年以來已經根據環境變化提前做了預案,有關關稅政策對公司業績影響較小,在與客戶積極協商解決方案。
張金惠對第一財經分析,盡管后續美國市場關稅是否會繼續波動還存在一定風險變數,但從全局以及全球市場來看,中國的儲能產品仍然是極具市場競爭力的選擇。一方面,美國此前因關稅問題凍結或延期的儲能訂單接下來有望加快恢復正常貿易;另一方面,近期歐洲停電暴露出的電網系統薄弱問題也有望提升其他區域市場的消費能力。
目前這一跡象已經顯現。歐洲最大的能源盛會“歐洲智慧能源展”5月9日在德國慕尼黑閉幕,本次展會有來自57個國家的2000多家展商參展,其中約850家來自中國。中國儲能企業不僅展出了儲能電芯、儲能系統等能源解決方案,而且簽下超12GWh儲能訂單。
儲能“走紅”歐洲與當地電力供需矛盾有關。4月下旬,西班牙、葡萄牙遭遇了歐洲近20年來最嚴重的全國性停電事故,電網老化與傳統電源的退出削弱了電網調峰能力,加上高可再生能源占比與極端高溫天氣的共同作用,導致電力系統的脆弱暴露無遺。
對于用戶而言,面對電網的不穩定導致的經常性停電,加之高昂的能源費用,工商業企業轉向通過分布式發電設備配置儲能完成自主供電,保障生產正常運行并節約用電成本。普通家庭則通過安裝家用儲能系統,在極端天氣或停電時確保基礎用電及基礎生活。
彭博新能源財經儲能分析師史家琰對第一財經表示,從全球市場來看,今年全球儲能新增裝機預計將達到247.2GWh,比去年新增裝機高37%。由于提前備貨,今年海外尤其是美國的裝機仍將增長。但市場對2026年的預期普遍不高,這還是由于關稅的不確定性帶來的。不過長期來看,儲能增長潛力仍然較大。到2035年,全球儲能新增裝機預計將比2025年高出4倍,中國市場則將高出5倍有余。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