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
是一種嚴重出血性腦血管病
雖帶個“瘤”字
卻比腫瘤更急更險更“兇殘”
隨著神經介入技術的發展
及時的腦血管內栓塞治療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卻非一勞永逸
一旦復發則更為棘手
需擁有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術的醫者
才能讓患者化險為夷

患者因“突發頭痛、頭暈伴頻繁嘔吐2小時”入院。入院查體神志呈昏睡狀態,刺痛睜眼,僅能發音,疼痛刺激肢體屈曲,GCS評分7分。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2.5mm,對光反射均遲鈍。入院顱腦CT提示小腦幕、大腦鐮及部分腦溝裂池內可見高密度影,腦室內見高密度灶,且腦室鑄型,腦溝變淺。該患者又是一例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急診綠色通道行頭頸部CTA提示左側頸內動脈末端動脈瘤可能性大。

在緊急組織科內病例討論后,主任醫師劉鐘誠指示顱內動脈瘤的治療刻不容緩,急診為患者進行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為最佳治療方案。為抓住稍縱即逝的手術時機,避免因瘤體再次出血危及患者生命,神經外科介入團隊及手術麻醉科和介入診療部,緊急為患者進行血管內微創手術治療。術中見左側頸內動脈末端存在兩處動脈瘤:左側后交通段動脈瘤約5mm*6mm大小,左側脈絡膜前動脈段動脈瘤,約2.5mm*3.0mm大小。“雖然難度很大,但斬草就一定要除根”,實施手術的副主任醫師曲傳濤既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雙微導管,用時1小時10分鐘,順利致密栓塞了這兩例動脈瘤。

動脈瘤介入術后,為盡快引流血性腦脊液,減少腦積水發生幾率,緩解腦血管痙攣,急癥為患者行“腦室鉆孔引流術”,引流三天見血性腦脊液逐漸清淡后拔除腦室引流管,繼續間斷行“腰椎穿刺術”釋放血性腦脊液。患者住院三周后康復出院,實現了“躺著進來,走著出去”的“壯舉”。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患者中約有1/3來不及就醫直接猝死,再次出血病死率則達60%~80%,幸存者亦多有殘疾。所以顱內動脈瘤在醫學界也有“不定時炸彈”之稱,“不定時”意味著發病時間不確切,即使睡眠中也可能破裂出血,“炸彈”意味著其破壞性強,對患者神經功能損害重,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所有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該疾病貴在預防,要在此“炸彈”炸裂之前將其排除(治療),才可以減少動脈瘤破裂出血誘發的神經功能障礙或生命危險。

目前,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方法是開顱夾閉、介入栓塞、保守治療。但對于老年顱內動脈瘤患者來說,開顱夾閉手術創傷大,患者多合并其他基礎疾病及慢性病,身體機能下降,術后易出現并發癥,而保守治療效果也不理想。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并發癥較少,創傷小,成為目前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治療手段。
在先進硬件設施的支持下,我院神經外科加強人才梯隊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優化整體科學布局,不斷提高學科競爭力,使學科綜合能力達到區域一流水平,進而更好地為百姓提供優質、高效、便捷、有溫度的醫療服務。
(泰安市第一人民醫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