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來,A股市場震蕩上行,截至6月16日,上證指數自4月7日年內低點反彈9.43%。隨著市場的回暖,ETF基金也吸引了超過3000億元資金回流,結束一季度的凈流出態勢。
其中,寬基指數產品仍是吸金主賽道,滬深300ETF吸金近1100億元;黃金類商品ETF憑借金價上漲的東風,年內資金流入規模突破637億元;債券ETF擴容顯著提速,二季度獲得了近千億元資金增持。然而,并非所有賽道都一片繁榮,如港股醫藥主題賽道則呈現資金態度兩極分化。
高速擴張的ETF市場也正在經歷殘酷洗牌。伴隨基金公司扎堆布局同質化產品,部分ETF因規模持續萎縮而陷入流動性枯竭困境,清盤警報頻頻拉響。當前,至少有180只ETF單日成交額不足百萬元,甚至還有幾百、數千元的。在業內人士看來,“資產不流動則無價值”,被動產品的頭部效應與同質化競爭,正讓部分“陪跑”ETF陷入規模萎縮困局,投資者需警惕低流動性不足的產品。
ETF二季度吸金超3000億
從近期的資金流向來看,ETF市場已從一季度的凈流出轉向凈流入狀態。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ETF市場自二季度以來合計凈流入3019.93億元。其中,股票型ETF同期有1132.31億元資金入場,成為資金借道進入的主戰場。
梳理資金流向數據可以發現,其中以滬深300ETF為代表的寬基指數產品成為資金布局的核心方向。具體而言,跟蹤滬深300的ETF產品二季度以來“吸金”超千億元,達到1095.99億元。其中,頭部產品表現尤為突出,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滬深300ETF華夏同期均獲得超過320億元的資金凈流入。
持續大額凈流入的寬基指數還有中證1000、中證500、上證50,相關產品亦獲百億元級資金增持。如南方中證500ETF、華夏上證50ETF同期分別有162.23億元、150.07億元的“子彈”補充,進一步印證寬基ETF作為“一鍵配置”工具的市場吸引力。
今年以來持續刷新歷史新高的黃金板塊,成為資金布局的另一大主線。受益于金價上漲帶動的凈值普漲,14只黃金類商品ETF均有不同程度的資金入場,二季度以來合計凈流入464.49億元,年內“吸金量”已經超過637億元。
其中,華安黃金ETF規模擴張最為顯著,二季度以來凈流入161.57億元,規模再次突破610億元,達到617.85億元,是目前規模最大的黃金類商品ETF。易方達黃金ETF、博時黃金ETF的基金規模則均超過260億元。
除此之外,資金熱衷布局的還有債券類ETF。自去年起,這類產品隨著被動投資浪潮興起與政策紅利釋放而加速擴張,去年債券ETF市場規模就實現翻倍。今年以來,資金呈現加速入場的強勁態勢。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債券型ETF二季度以來有996.34億元資金凈流入。其中6月凈流入304.28億元,半個月內“吸金”量已經超過4月全月的282.52億元,達到5月409.54億元的四分之三。
與此同時,作為近來大熱門的港股醫藥類賽道出現明顯分歧。今年以來,創新藥板塊持續走強,多只相關產品業績也水漲船高,部分資金在獲得階段性盈利后撤出,也有不少資金選擇高位進場。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3日,在跟蹤指數中帶有“醫”或“藥”的17只跨境ETF中,呈現資金凈流出狀態的有9只,與凈流入者幾乎旗鼓相當。其中,博時恒生醫療保健ETF二季度以來每月持續“失血”,合計凈流出64.83億元。
而匯添富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則連續三個月獲資金增持,二季度內已獲得30.54億元的資金增持;工銀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銀華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同期亦分別獲得21.09億元、11.01億元資金入場。
上百只或淪為“僵尸基”
目前,ETF已成為基金公司必爭之地,行業步入高速發展快車道。伴隨各家基金公司的大力布局,ETF賽道競爭陷入白熱化,一些產品因規模持續萎縮逐步喪失流動性,最終被迫清盤或瀕臨清盤邊緣。
6月13日,景順長城基金公告稱,截至12日,景順長城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已經連續55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根據基金合同,如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基金管理人應當終止基金合同。
這并非個例。今年以來至少有16只ETF產品發布了清盤的相關預警公告,還有6只產品已經確認終止上市,如摩根中證碳中和60ETF就因連續5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而觸發基金合同終止事由。
整體而言,截至6月13日,在已有數據的1194只ETF中,規模在5000萬元“警戒線”之下的產品有151只,其中只有千億元規模的ETF產品多達40只,有些甚至只有數百萬元。這些“迷你”ETF若無法獲得增量資金注入,拉響清盤警報甚至退出市場幾乎只是時間問題。
規模持續縮水的背后,部分產品流動性不足的問題越發凸顯。以6月16日為例,當日有184只ETF的成交額低于100萬元,工銀中證A100ETF、興業中證500ETF等產品甚至只有幾百至數千元,而它們的規模同樣不足5000萬元。
“資產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產生價值。作為能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開放式基金,流動性對ETF至關重要。”一位來自ETF大廠的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當前基金公司布局ETF時存在明顯的扎堆現象,但被動產品具有顯著的先發優勢和頭部集中特征,“往往只有兩三只產品能做大做強,其余‘陪跑’產品的規模則逐步萎縮,最終走向迷你化。”
“一只ETF的流動性高,往往意味著它得到了廣泛的市場認可,頭部產品的流動性通常較為充裕。”在華北一位基金人士看來,市場波動加劇時,低流動性ETF可能出現無法以合理價格成交的情況。投資者可能面臨“想買買不到、想賣賣不出”的窘境,錯失良機或無法及時止損。
值得注意的是,在ETF市場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產品同質化問題日益突出,部分ETF簡稱與標的指數存在偏差,不僅增加了投資者的選擇難度,也容易引發認知混淆。這些問題正倒逼基金公司通過規范化命名、差異化布局等方式提升產品辨識度。
如6月16日,嘉實基金公告稱,旗下22只指數產品更改場內簡稱,統一按照“標的指數 ETF 管理人名稱”或“標的指數 ETF”的規則進行命名,如“上海金ETF基金”變更為“上海金ETF嘉實”。在業內人士看來,看得懂才能選得對,這種“所見即所得”的命名方式,可以幫助廣大投資者更直觀、更快速、更準確地理解ETF產品的核心特性。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