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創新藥進入厚積薄發時期,近期更是多點開花:阿斯利康與石藥集團達成總額53億美元的戰略合作;三生制藥與輝瑞就抗腫瘤藥物SSCJ-707達成交易,輝瑞將支付12.5億美元首付款、最高48億美元里程碑付款;百時美施貴寶拿下德國BioNTech的PD-L1/VEGF雙抗BNT327,潛在交易總額有望達到111億美元。而BNT327是BioNTech以不到21億美元的價格從中國創新藥企普米斯手中獲得。
中國在創新藥領域的厚積薄發,也推動創新藥板塊強勁表現。截至6月13日,A股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年內累計上漲17.34%,恒生生物科技指數累計漲幅達到61.96%,許多港股醫藥基金QDII也收獲了大量失地。
中國創新藥迎來“DeepSeek”時刻,這樣的論斷正在出現。
成績,來自中國生物醫藥公司的十年磨一劍。自2021年開始,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總交易金額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80%,顯著高于全球同期數據的10%左右。今年一季度中國藥企參與的并購與授權交易金額為369億美元,占全球總量675億美元的一半以上。中國創新藥已在抗體偶聯藥物(ADC)、雙抗等多個細分領域獲得國際認可,其模仿創新和跟隨的速度具有巨大國際競爭力。中國創新藥的BD(商業拓展)交易持續增多,凸顯中國創新資本價值已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可。
其中,有幾點主要原因值得重視。
一是開放準入的海外市場,即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創新藥生態鏈。目前海外市場更能對創新資產進行有效估值和定價,海外市場高度發達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等便于創新資產的有效變現或貼現,且海外醫療市場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優勢。
二是中國創新藥行業享受了無事不擾的自由創新環境。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具有突出的外循環性,同時,中國在臨床試驗等方面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國內人才紅利等,降低了中國創新藥企的綜合成本,客觀上為中國創新藥行業營造了一片“沃土”。
三是中國生物醫藥領域已形成精細分工的集群化創新生態。從創新方向錨定到概念驗證,從動物實驗到臨床研究,以及各地的生物醫藥園等,為中國創新藥企業研發提供了精細化分工的專業服務平臺。這種各司其職、分工協作,強化了各類企業的專注力,極大地降低了創新成本,即中國創新資產的高度市場化、分工協同化,是中國創新藥行業能厚積薄發、集中噴射的重要市場支持。
可見,中國創新藥行業的崛起表明,真正的創新是企業圍著市場轉才能帶來的意外之喜。創新驅動和創新資產的積累,倚重企業獨立應對市場的靈動性和敏感適應性,這需要企業完全擁有經營自主權,同時還需一個能有效進行市場定價和風險識別的高效市場,兩者缺一不可。
當然,當前國內創新藥行業遠未到舉杯慶賀的時刻,距離成為全球創新藥價值高地仍有長路待跨越。出海對于許多企業而言,既是全球布局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當下也是應對國內市場困境無奈之舉——集采壓力、資本市場承載力不足、熱門靶點扎堆、同質化競爭等,構成了行業發展的核心痛點。如何有效解決創新藥在國內市場的價值轉化問題,使其真正惠及民眾,并實現創新引領,已成為亟待破解的迫切命題。
因此,正在綻放的中國創新藥行業要保持國際競爭力,不僅需要通暢海外市場,更需要國內市場發揮塔基作用,推動創新資產的內外循環的相互助推。這就需要中國篤定:唯有科技創新才能為中國醫療市場提供真正高性價比的醫藥衛生服務,集采要走出單純低價策略,在體制機制上為中國創新藥打開國內市場空間,滿足人們用藥的多樣化需求。
這方面上海提供了啟發。最近上海出臺《關于加強新時期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工作的實施方案》,通過組建產業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等形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如生物醫藥領域,上海在前沿醫療技術、新興交叉領域開展多項產學研醫融合項目等,搭建新興醫藥創新生態,降低創新成本,提高醫療成果轉化率等。
盡管中國創新藥捷報頻傳,動能澎湃,但要真正迎來可持續的“DeepSeek”時刻,還在于能否持續營造并鞏固讓創新活力自由奔涌的環境。為無為,則無不治。十年磨一劍的中國創新藥揭示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力量,創新也好,治理也罷,其運行的底層邏輯就是道法自然,唯有堅定官知止而神欲行的信念,少干預多服務,創新才能綻放精彩。因為經濟社會的創新活動很難規劃,用有規劃指導的治國理政為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無事不擾的自由拓展沃土,是政府與市場最貼切的地平線。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