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合一 萬物一體
天地萬物一體是中國古代的重要哲學思想,主要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觀念以及萬物融合貫通、相互聯系、共為一體的整體觀。天地萬物一體強調宇宙萬物本源相同,人與人、國與國、人類與自然、自然與自然相互關聯,彼此依賴,休戚與共,命運攸關。

紀念王陽明雕像。杜立勤攝
仁愛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核心是親親仁民愛物。人是天地的感知之心,與天地萬物本為一體。王陽明先生說:“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庇纱宋覀兛芍?,天地萬物之所以為一體,“只為同此一氣”。儒家提出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和“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哲學觀,把天賦的仁愛之性,由人性擴展到物性。因而宇宙萬物,不管是否有生命,不管是否有知覺,我們對其都有仁愛之心。
陽光雨露、萬物滋養,用心仁天地、愛萬物,整個宇宙就好似一個相互依存、體系完整、生機勃勃的生態園。
天下大同 世界一家
天下大同、世界一家是中國儒家的理想和世界觀。自古以來,中國圣人就有博大胸懷,放眼宇宙萬物,關懷蕓蕓眾生。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無不共頂一個藍天,共在一個地球,風雨與共,息息相生,萬物和諧共生,各國和睦相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國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眹环执笮?、不分遠近、不分強弱,只要重仁、重義、重禮、重智,就不會有單邊主義、地緣政治、種族歧視、地區沖突,就不會引發貿易戰甚至軍事戰爭。王陽明先生說:“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币曀藶樽约海晣覟樽约遥瑢⑹澜绺鲊闯墒且粋€整體,世界才能治理好并走向繁榮,這才符合人類大同思想,世界一家觀念。中國文化滋養美德。仁愛精神、和平精神、平等精神是中國從古至今之倡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千年來沉淀之思想。
經濟融合 繁榮與共
經濟是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發展的命脈,經濟全球化,全球一體化,讓世界經濟融合繁榮,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愿景和希望。
流通是經濟融合的血脈,交易是價值共享的渠道。企業與企業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構建共享、共融、共贏的經濟發展圈,不但有利于雙方的經濟增長,更有利于世界繁榮。各好其好、好人之好、好好與共。發揮各自的優勢,尊重他人的發展,做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融合共生。王陽明先生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他明確告訴我們,只要有仁愛之心,就應將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整體,否則有一物不得其所,便是仁愛必須改進和到位。中國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以仁愛世界的胸懷,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這有利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60多個國家經濟發展,有利于打造世界經濟新的增長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球治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案,共商共建共享,同呼吸、共命運、共發展,必定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和向往。

貴陽修文陽明文化園。朱進 攝
如果私心蒙蔽阻隔,不能綻放良知的人性光輝,大我就會變成小我,開放就會變得閉塞,通達就會形成壁壘。閉塞限制了經濟融合,壁壘阻礙了貿易往來。這個時候需要致良知,去私欲,存天理,利他就是利自己。和則兩利,斗則俱損。沒有合作,哪有互利,沒有交易,哪有收益。和為貴,誠為先,握手、攜手、聯手才能雙贏、多贏和共贏,才能共同創造價值和輝煌。
(作者為貴州省工商聯副主席、貴州省儒學研究會副會長)
策劃制作 陳翔
編輯 秦文競 徐吉歐 王瑤
二審 楊春凌 韋一茜 王塬鈞
三審 張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